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基辛格眼里的中国——读《论中国》札记
日期:2013-05-1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基辛格

  外国人中大概没有几个比亨利·基辛格先生更了解中国,尤其是近40年来的中国政治和外交。

  1971年7月1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右下角一条连标点符号加在一起还不足180字的消息轰动了世界,也让几亿中国人极大地震惊,普通的中国人从此记住了“基辛格博士”这个人和称呼。从那时至今,基辛格来了中国50多次,他时常出现在中国报纸的版面上,在CCTV新闻联播节目中也时不时看见他和中国领导人会见的场面,只不过越来越胖、越来越老,走得越来越慢,但他的言论和著作中显示的智慧依旧。

  基辛格先生的新著《论中国》就充满着政治和外交智慧。这本书从鸦片战争说起,但主要论述的是当代中国,基辛格详细记述了40年前打开中美关系大门那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往事,有很多亲见的细节。而他落笔的重点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中美关系的发展。  

  亲历的第一手资料

  写这样的题材,没有哪个人比基辛格博士更有优势——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当事人、同毛泽东的彻夜长谈(只有周恩来和翻译在场)、与邓小平单独会见、为里根总统充当与中国拉关系的中间人、替江泽民把口信传递给老布什……基辛格往返于美中领导人之间,他说:“无论是在政府任职期间还是离开政府之后,我一直保存着与四代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记录。”

  这些第一手资料包括:

  ——尼克松承认,出于他的原则,他和他的很多同胞一样,曾宣传过与中国的目标相违背的政策。他刚到北京时,就对毛泽东说:“我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任职时,我的看法与杜勒斯先生的看法相似。但是自那以后,世界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的关系也必须改变。就像周恩来总理在与基辛格会面中所说的,舵手必须懂得该怎样驾驭风浪,否则会被大潮所吞噬。”这是一种政治家的坦率。

  ——《上海公报》中的那段精彩叙述让我们很多人能流利背诵,“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这是基辛格等人“开了几乎整整两个夜车”推敲出来的。这是一种外交官的才干。

  ——毛泽东1971年10月对基辛格谈到日本时说“翅膀硬了,要自己飞了”。基辛格答复说,孤立的日本将比作为国际秩序一员的日本问题大得多。两年后,再次与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接受了这一观点。这是基辛格的视野,也是毛泽东战略上的从善如流。

  ——说到中国和苏联可能发生的战争:“当毛泽东向我详细描述了如何诱敌深入,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战略。我反问道:‘要是他们只扔炸弹不出兵怎么办?’毛泽东回答说:‘我们该怎么办?也许你可以召集一个委员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基辛格显然比毛泽东对现代战争多一些了解,而毛泽东则以高人的幽默化解了难题。

  这些段落引人入胜,也给今天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启发。

  不断更新的对华认识

  基辛格博士的著作很多。很多年前我看过内部发行的《选择的必要》,在50年前写的这本书中,基辛格主张遏制中国,要阻止“领导有六亿人口的狂热分子”掌握核武器,不能够“允许中国不受控制地发展毁灭人类的能力”。那时基辛格还没有来过中国,不认识领导中国的“狂热分子”。

  10年后他来到中国,结识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彼此还很有些欣赏,以后的一些年中,他又认识了几代中国最高领导人,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后来的《白宫岁月》、《大外交》等著作对中国总是有新的见解。如他所说:“美国外交官也会重视个人的良好关系。区别在于,中方领导人培养‘友谊’不过多在乎个人性质,而是更重视长远的文化、民族或历史的纽带,而美国人所说的个人关系只是针对谈判对手本人。”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很难得出这样的认识。

  中美关系是基辛格多年关注的问题,他在书中写的不仅仅是历史,鉴往是为了昭来。写《论中国》,是研究中国,是为了美中关系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基辛格博士毫不掩饰他的立场:“我终生都在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如何缔造和平。”42年前,基辛格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中国虽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但还是一个贫穷落后、与世界隔绝的国家,还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之中;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富强起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在国际社会说话掷地有声的重要成员。如何与中国相处,是当今美国政治家首要考虑的问题,也让博士绞尽脑汁。

  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择

  基辛格不同意中美必定冲突的观点:如果中美注定迎头相撞,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条通向灾难的道路。他赞同合作发展的太平洋共同体概念:“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的概念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属于这个地区,都参与这个地区的和平发展,这将使美国和中国成为共同事业的组成部分。”

  基辛格深知中国的国情:按联合国人均一天一美元的生活标准,中国今天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他认为:“中国国内的挑战远比一句‘中国崛起不可阻挡’复杂得多。”“一个面对如此庞大国内任务的国家不太可能轻易(更别说自动)投身于战略对抗或追求世界主导地位。”中美两个大国面临许多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可能非常困难,但在这些问题上挑起对抗是自寻失败。”基辛格博士强调:“中美关系不必也不应成为零和博弈。”

  亚洲和世界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远见,“每个伟大成就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一种远见。在这种意义上,它产生于勇于担当,而不是听天由命。”这是基辛格对各国领导人的恳切谏言。“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择。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关头。”这是他对世界人民的大声疾呼。

  还记得那一天吗?42年前的7月9日,基辛格见到了周恩来,历史的进程发生了改变。 (袁 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