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习近平地方履历:理念与特点
日期:2013-05-10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作者:薄智跃
 
    基于对中国地方精英的观察发现,作为地方领导,习近平的个人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特别善于团结人,另一方面是,他注重全国一盘棋,配合中央的领导
    对于中国现任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从政履历最常见的说法是,“他是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层做起的”。习近平的从政经历从1982年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正式开始,至今已有31年。在到中央任职之前,他历经河北、福建、浙江、上海四个省市的不同岗位。在河北省正定县做过县委书记、在福建待了17年,从副市长一直做到省委副书记、省长,此后又先后去浙江、上海担任省级一把手。
    浙江从政经历最令人关注
    习近平于2002年10月初从福建调任浙江,一开始担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同年很快就被提升为浙江省委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他的一些举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他提出“下访”。一般都是民众上访,习近平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就曾主张变民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主动到基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他将这项制度带到了浙江,提出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而且通常会带着律师,到当地去开门办公,直接跟老百姓互动。如果是当场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就当场解决;如果当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记下来。就工作作风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创举,是一种制度创新。主动充分地跟老百姓沟通、接触,且诚心实意愿意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是可圈可点的。
    二是习近平在浙江时期,曾经提出,“青山绿水也是真金白银”。他当时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保护环境这一点已有很深的认识,不再是仅仅追求GDP数字的提高,而是要追求整体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不下降,还上环境欠债。这样一个理念,到今天看来显得更有意义了。
    三是在具体的事件,如一次大台风的应对中体现了他较强的执政能力。福建和浙江都是容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应该说,习近平在福建已积累了一些经验。调任浙江以后,2005年的夏天也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台风,他在台风来之前及时有效地组织了当地群众转移,共转移124万人口,规模据说是空前的。那次台风的规模也是50年不遇的,但由于处理得当,对浙江老百姓生命和生活的影响并不大,仅死亡2人。而且当时正好赶上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路易斯安那州遭遇重创,死亡1000多人。彼时美国总统小布什正在得克萨斯州的农场度假,直到飓风发生几天之后才宣布结束休假,在从得克萨斯飞回华盛顿的路上,盘旋视察了灾区。这么一个对比,尤其反衬出中国地方领导人、当时的习书记赶在台风来之前,短时间之内成功实现大规模转移的执政能力。
    此外,在当时,他不仅有一些具体的举措,还提出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口号:“和谐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尤其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法治的理念推进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发展民主政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这都是比较好的理念。
    执政:易于相处,注重全国一盘棋
    本人基于对中国地方精英的观察发现,作为地方领导,习近平在地方执政期间的个人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他特别善于团结人,无论是在正定、福建,还是在浙江、上海,他都比较注意团结他人。我曾总结过一句话,“他更加个性化,平易近人,他可以同任何人共事”,这是习近平的一个特点。他不仅仅是跟老百姓关系比较好,跟其他领导干部的关系也比较好。他担任过县委书记、地区领导、市的领导、省级领导,在各个岗位上,都没有听到他在任期间与其他领导磨合得不好的情况。中国有时确实会出现地方上两个领导的关系弄僵了之后,中央就把这两个领导都换了的情况,而在他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
    第二个特点是他一方面注意处理好与地方其他领导的关系,另一方面比较注意他所在任的地区在全国当中的位置,同时又注重全国一盘棋,配合中央的领导。他到上海担任市委书记的时候,提出 “不闯红灯,不打擦边球”。当时是2007年,那时各个地区都有新的领导上任,如重庆、广东、天津。广东提出的就是“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当然,这个与上海市与广东省的角色不同有关,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因此要有勇气,要敢于去进行一些改革创新的举措。上海独立性一直比较强,到了习近平去当市委书记的时候,陈良宇贪腐案掀起了轩然大波,上海人心惶惶、不太稳定,他需要考虑怎样稳定上海,主要任务是让上海能够更好地配合中央,所以他提出的是“不闯红灯、不打擦边球”。这些是他作为一个省级领导、未来的国家领导,注意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举措。他做得很好,但他在上海任职的时间较短,几个月之后就到中央去了。
    第三,习近平也是一个个性化的领导。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他在理念上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在福建的十七年,他是在一些相对比较基层的位置上,在厦门当副市长、在宁德当地委书记、在福州担任市委书记,直到2002年前后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因为一把手是省委书记,他的举措可能没那么显见。到了浙江以后,由他担任一把手,特点和理念就显现出来。除了前述外,还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就是浙江因为其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农民工非常多,随之就涉及怎么解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居住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当时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曾在《学习时报》上发表过一篇很长的文章,从八个方面讲怎样解决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安顿农民工的实际生活问题。他在任期间,浙江省政府还为农民工盖了很多房子,采取了许多举措解决农民工的子女上学问题、医疗问题等。在这方面,浙江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解决得比较好的。
    治吏:腐败得不偿失、官员要注意跟群众的互动
    在习近平地方工作经历中,一直看重“官德”、注意作风,对于治吏问题,他有两方面理念。一是官员要清白,不要贪腐。他提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算好“三笔账”——利益账、法律纪律账、个人的良心账,想清楚,算明白,才能真正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他认为腐败得不偿失。他说,细细算起来,我们得到的已经很多了,应该十分珍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受不住蝇头小利的诱惑而铤而走险,去做那些违法乱纪的坏事,极不应该,也很不值得。
    二是在作风方面,官员要注意跟群众的互动。在浙江时他曾经批评一些官员“不会说话”,说他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他指出,现在很多官员只会跟上级领导说话,不会跟老百姓沟通。他强调官员要思考怎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跟老百姓做好沟通,而不是讨好自己的领导。在宁德的时候,他曾在采访中讲到,“刚来的时候,说一些让大家热血沸腾的话很容易,趁大家的劲‘踢三脚’也容易,但是这个劲一挑起来,接着将是巨大的失望,我不能做这种事情。所以,我采取的办法是小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有时还给添点冷水,而不是‘烧三把火’”。但是他在宁德确实也做了一些事情,令人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反腐,第二个就是改造棚户,都有点风生水起的意蕴。
    而习近平上任以来的讲话中呈现出来的反腐败的理念,比如,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老虎苍蝇一起打”,都是非常好的提法。但因为暂时还是一种提法,在没有相应的举措出台之前,常常容易被人误解。比如我就听过一个理解,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理解为“把人民代表的权力,关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笼子里去”。这个理解与习主席的意思恐怕差异很大。权力需要制衡,如何制衡权力?需要制度来制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起监督权力的作用的。人大代表的权力不应该是关在笼子里,而是应该放出来,更加大胆地监督权力。所以,有了好的理念,还需要提出一些更具体的举措而且制度化。怎么样把好的提法变成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改革:支持浙江改革试点
    改革在当下是各领域都在讨论的字眼,如果以改革家而进行类型划分,习近平是个稳妥的改革家。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民意基础比较好,也相对比较民主开放。作为地方领导人,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温岭模式、温州模式等教育财政改革模式、经济模式和民主改革先行的模式运转得很好。当然,这些改革的推动者是地方、是具体的地区,但这与地方主要领导的支持态度也是分不开的。
    现在中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很多,很多问题始终也得不到解决。在中国,名义上大家都是改革家,实际运作的时候,每个人实际上都是根据自己利益来运作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大家都是在名义上的改革家,实际上的维持现状者。大多数人都更愿意维持现状。他们既不愿意倒退,因为倒退对他们而言没有利益;也不愿意前进,因为前进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好处。
    人人都是改革家,可是改革却不到位。有人说,中国没有政治改革。这种看法不全面。其实回顾过去,中国一直在进行中国特色的政治改革,比如从1980年代邓小平推动老干部退休制度,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改革举措。这个举措使老一辈退下去,新的一辈接上来,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进程。过去的几年中,不少人也一直在讲政治体制改革,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要改革,改革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对于改革,其实不一定一下子要讲清楚,可以提出问题,让大家充分讨论。
    可圈可点之处:依法治国、反腐、整顿作风
    就任半年,新的领导人在执政理念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依法治国、反腐、整顿作风提得都非常好。未来十年如果真想做一些事情,首先是要依法治国。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曾两次分别提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这些理念对照当下的现实都十分恰切,而且是可以操作的。虽然宪法本身并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宪法提出很多最基本的理念,都是对现实问题的回答。这其实是对中国现实一个有效的推动。如果宪法得不到遵守,没有一个有效的法律的话,就比较危险。文化大革命时期,刘少奇还是国家主席的时候,就被剥夺权力、遭人身摧残致死,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怎么进一步有效地推动依法治国,其实是下一步很重要的问题。破局从如何实现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着手,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其次是官员财产公开,对此不存在时间早晚的问题,俄罗斯的经验可以借鉴。有报道称这个制度已经基本成型,那么期待这一届政府能够推出。广东珠海横琴新区、韶关始兴县、广州南沙新区已启动财产公示试点,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公众改革期待。但是我们“既要打苍蝇、又要打老虎”,反腐不仅要有决心,更要有制度,期待中国领导集体进一步的动作。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人民论坛记者张潇爽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