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刹“三公消费”与扩内需不矛盾
日期:2013-04-02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中央提出“八项规定”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以来,公款吃喝之风大大收敛。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出口和投资保持了23.6%、21.2%的2位数增长,但是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增速放缓,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甚至下降了3.3%。有舆论担心,陆续执行的“八项规定”和“三公”公开政策会进一步引发高档消费的下降,影响消费整体增长,导致市场需求不足。专家认为,靠三公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增长,只有遏制三公消费,建立健康的消费市场,挤掉内需水分,才能真正实现向消费驱动、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高档餐饮生意大幅下滑

    “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出台以来,一些高端餐饮企业的经营和高端白酒的销售确实大幅度的下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2月份的一个例行发布会上介绍说,据抽样调查,高档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北京大概下降了35%,上海市下降超过20%,宁波市下降也差不多30%左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3%。其中,餐饮业收入增速仅为8.4%,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甚至下降了3.3%。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新年指出,像集团消费,实际上就是公款。限额以上企业可以理解为高档餐饮店。一般消费增速都是相对平稳的,现在增速下来,特别是高档餐饮消费负增长,说明公款吃喝下来了,影响了整体消费。
  沈丹阳表示,虽然高档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相关消费有所下降,但是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来看,反对奢华浪费和扩大消费的目的是一致的,不是矛盾的。“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长期来看,不仅不会影响扩大消费,反而有利于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消费是“毒内需”
  近年来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屡禁不止,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其规模、范围和程度已经到了不得不严加整治的地步。有学者估计,全国三公消费总额已达到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贻害社会风气,导致公众的不满,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不利。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整治公款吃喝可能会让消费和内需受到一定影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消费已经构成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如此。但我们国家的政府消费把很多钱花在了高档餐饮、高档烟酒、高档茶叶等方面。
  专家认为,靠公款吃喝拉动的内需,是一种畸形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如果公共财政被官员用于为自身谋福利,其调节社会财富的功能必然减弱,促进民生的能力随之变弱,整个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将会缺失,社会的良性发展活力也将不足,可持续性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整治公款吃喝这种“毒内需”可能会暂时影响社会消费和总需求的增长,但这是未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利促进居民消费
  周立认为,遏制三公消费是政府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政策。通过政府预算约束,“三公”公开等措施,要狠刹三公消费,“三公消费更多地体现着公共财政的特征,而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钱要花在为老百姓做事上,而不是过多地用在自身的运转上。”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专家表示,在“取”的阶段,如果政府有计划性地采取减税等措施,有效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实现藏富于民,将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在“用”的阶段,如果把公款吃喝节约下来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让老百姓能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养得起老,增强普通民众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同样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并且只有这样的内需,才是实实在在没有泡沫的内需。
  专家们普遍认为,实现三公消费“负增长”是大势所趋。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指出,遏制三公消费需构建公众参与的长效化治理机制,将三公消费与费用结算完全分离,并接受全民监督,真正把三公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内需不是奢靡的挡箭牌
  最近有数字显示,今年头两个月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只有8.4%,同比下降3.3%。其中,高档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北京、上海、宁波分别下降了35%、20%、30%左右。数字变化的背后,是改作风、反浪费对高消费的有力遏制。随之,不免有人嘀咕“内需靠什么来拉动”,更有人担心“饭店没有收入了,税收从哪里来”。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认识问题,需要把这里的道理摆一摆,消除一些思想疙瘩,否则奢侈浪费、公款吃喝之风还有刮回来的可能。
  适度、合理的消费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消费如不加以节制,往往就变成浪费,甚至成为一种奢华。这些年,奢靡之风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西方发达国家,消费者平均只用自己4%的财富去购买奢侈品,而我国的不少奢侈品消费者,不惜花去自己收入的40%,甚至用更多的钱去追求奢侈的感觉。
  拉动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尤其在外需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内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但是,这种内需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只有通过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相对而言,奢侈消费不会是也不可能是扩大内需的关键,这对拉动内需、经济增长并无太多益处,甚至相反,非理性的挥霍无度,或许会“挤出”部分正常消费需求。奢侈消费也许表面上使一些地方的GDP有所增加,却并不能带来社会财富的优质增长。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变化着的GDP只是一种“数字泡沫”。
  平心而论,现在搞奢侈消费的,除“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自己埋单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公款支撑的。一些人利用职权花公款很舍得,吃饭越贵越好,点菜越多越好。从目前这些人的收入水平来看,仅靠工资等合法收入是不能满足这种消费需求的。有些领导干部不仅生活上坚持高标准,而且工作上也来“大手笔”,喜欢大项目、大规划、大工程。这种“奢侈的增长”我们绝不能要,不仅其质量如镜花水月般虚幻,更因为它伤民心、损公信。轻重得失,必须要拎清楚。
  内需固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很重要,但不能指望靠奢侈浪费、公款消费来拉动,更不能将内需异化成奢靡风气的挡箭牌。真正拉动内需,应遵循和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国内需求不足的深层症结,采取有效治理方案。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提低扩中”,壮大消费的中坚力量;完善社会保障,稳定消费预期,让老百姓敢花钱,才是治本之策,才能从根本上驱动消费这驾马车奋然前行,为经济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