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李克强反复推崇市场作用 被观察家称为“市场派”
日期:2013-03-18  来源:新华网· 新京报   作者:

李克强与大学生在一起。

    博学睿智 专业娴熟

    听取汇报过程中,李克强会接连展开“打破砂锅式”的追问,都是官员们手中汇报材料里没有“现成答案”的

  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李克强作总结发言。这个发言,让与会者普遍感到“吃惊”。

  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李克强从国际经济困局讲到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个让300多位省部级官员都“凝神屏息”聆听的发言,却没有准备讲稿。一位省委书记会后感慨:中国找到了一位非常懂经济的总理。

  主导制定“十二五规划”

  代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方向的“十二五规划”,就是由李克强主导制定完成的。

  “十二五规划”涉及近百个专项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要有强大的统筹组织协调能力,更需要有专业的对宏观经济的掌控和把握。

  “非常复杂但极有条理”,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评价“十二五规划”,如果得到有效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评价,“如果我们能够比较好地执行这个规划,它的实现就会为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一个很坚实的基础。”

  深厚的经济学功底,让李克强在主政时游刃有余。其他官员与他配合时,不得不多做功课。李克强听取汇报过程中,会接连展开“打破砂锅式”的追问,都是官员们手中的汇报材料里没有“现成答案”的。

  一些官员表示,想拿有水分的数据糊弄他,太不容易了。

  发问“又深又准又直接”

  媒体报道,经常出席国务院会议的地方官员都知道,参加李克强召集的会,仅准备一份发言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详尽掌握自己所负责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备随时被提问。

  李克强提问不仅随时,而且很“刁”很专业。

  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一名官员读汇报稿,不到两分钟就被李克强打断。

  李克强关心的是,稿子里提到对工业耗水大户实行阶梯水价,累计加价,那么,加价的累进率是多少,企业承受力如何,评价怎样。他希望该省用电用水阶梯价格试点,能为全国提供借鉴。

  这次座谈会上,李克强“又深又准又直接”的发问,让在座官员非常敬佩。

  李克强被一些观察家认为是“市场派”。去年12月,他两次表达对市场作用的推崇。他说,行政力量很难替代市场,我们倒不如专心创造好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政府要做的,是把握宏观,把握经济总量”。

  李克强也以其博学、睿智和经济工作的娴熟,为国际社会所了解和关注。

  2011年初,他访问西班牙、德国、英国,9天出席46场活动。每到一国,都会在当地权威媒体刊登署名文章,阐明中国发展理念,推动中欧务实合作。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外交风采,也给欧洲同行留下深刻印象,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首相多次在公开场合说,“您在欧洲有着良好的声誉”。

2011年1月10日,李克强在伦敦会见英国首相卡梅伦。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经济博士 精通法律

    李克强在不同场合表达对法治的尊重。在他看来,推进改革要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李克强是中国第一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头衔的总理。

  40年前,他还在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安徽凤阳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白天下田劳作,晚上挑灯夜读。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李克强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一时轰动凤阳。

  北大陶冶性情修养学风

  不过在填报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并非北大。

  李克强曾在回忆此事时说,“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李克强在第二志愿栏写下北大。

  最终,“她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李克强回忆,“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

  在北大法律系就读时,李克强是著名的宪法行政法学家龚祥瑞的得意门生。

  在龚祥瑞的引领下,李克强的学习重点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学。

  他作为第一译者与人合作翻译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经典著作《司法程序正义》,研究现代社会法治的制度建设。30年过去,这本书仍在出版。

  李克强的英文功底很好,他能用娴熟的英文与他国政要交谈。和妻女在家也常用英文聊天。

  2011年8月,李克强访港期间,在港大,他用中英文交替发表演讲,香港金融界人士形容李克强:“自信中透露着政治智慧,儒雅干练、性格刚毅而又平易近人。”香港媒体则将他称为“李旋风”。

  杨敦先,曾教过77级的北大法学院教授,他称赞当年82名法律系学生为“黄埔一期”。杨敦先回忆,李克强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制的互动,令他印象深刻。

  李克强在不同场合表达对法治的尊重。在他看来,推进改革要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成熟的改革经验可按程序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

  博士论文“经得起各种检验”

  后来在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期间,李克强又先后攻读了北大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按照规定,博士论文答辩只要有十几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加评审即可。但李克强的导师厉以宁开出的评审名单,都是国内经济学界大家。

  厉以宁告诉李克强,“这些人所看重的只是论文本身的分量,而不会在意论文的表面或其他与学术无关的东西。这样做对你有益,可使你的论文得到真实的评价,经得起各种检验。”

  因为这张名单,李克强把论文又一次修改,将答辩日期推迟了半年。最终,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获得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治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如今,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楼展厅,一本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著作格外引人注目,它的作者是厉以宁和3名弟子李克强、李源潮、孟晓苏。书中观点正渐渐成为正在实行的国策。

2005年11月3日,李克强在抚顺看望棚改居民。

    “敢于啃硬骨头”

    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长,“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南巡”广东时提出这一说法。

  面对改革途中的“硬骨头”,外界对李克强的印象是“勇于担当”。

  主持最有难度的改革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次改革,是中国政府自1998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重组,旨在减少机构重叠,提高行政效率。

  政府机构改革历来被认为是最有难度的,因为要让政府自己改自己,并且是要“削自己的权,夺自己的利”,因而会遇到各种阻力。

  两会代表、委员认为,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化改革啃的第一块“硬骨头”。这次改革的主持人,正是李克强。

  舆论认为,李克强对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态度,超出想象。

  现在,手机下载一个程序,可以随时查询pm2.5。不过在2011年,它还是个敏感词汇,一些官员一度谈“pm2.5”色变。

  这一年的全国环保大会上,时任副总理李克强提出“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力主对pm2.5数据监测、公开。这是中央领导层首次就雾霾污染公开发表看法。

  在李克强看来,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

  李克强说这番话的第二天,环保部部长就提出了pm2.5监测时间表。

  医改建起全民医保网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是李克强的另一个身份,负责“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他坦言自己面临的困难:很多国家都在推进医改,但在改革中都遇到重重困难,有的甚至举步维艰。

  到2011年,新医改的五项重点改革措施逐步到位,医改阶段性任务取得重要进展。

  此时,李克强提醒,医改已进入深水区,所触及的深层矛盾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能持续前行。

  2009年之后的不到3年里,中国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织成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保参保超过13亿人。

  改革前,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约50%,现在新农合超过了75%,城镇居民医保达到70%。

  “确保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村老百姓的医疗保健,这个成就是很难得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如此评价。

  世界银行首席卫生经济学家蓝根博则认为:“中国医改取得的成果史无前例。”

2011年6月16日,李克强在北京门头沟棚户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

    “要住房找克强”

    “住房困难群众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李克强说,不妥善解决群众的居住困难,我们寝食难安

  保障性住房工程,是李克强主持推进的另一个“硬骨头”工程。

  2005年春,李克强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启动惠及80万居民棚户区改造的“一号民心工程”。不到两年,完成5万平方米集中连片改造任务。

  此举也被解读为,为日后在全国推进保障房建设积累经验。“要住房,找克强”,一时成流行语。

  最大惠民工程是最大牵挂

  2008年,李克强履新国务院副总理之初,即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考验。

  他主管发展改革、财政等宏观部门,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李克强始终冷静、沉着,根据需要,增强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刺激经济增长。

  为化解经济危机冲击,组织实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也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惠民工程,也成为李克强的最大牵挂。

  2008年4月6日,他首站到湖北恩施考察经适房建设。从这一天始,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保障房有关的公开活动。

  2011年6月16日,李克强乘车驶离中南海,赶往北京市门头沟区考察工矿棚户区改造。

  “住房困难群众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李克强说,不妥善解决群众的居住困难,我们寝食难安。

  这是他一周内第三次考察保障房。据报道,5年下来,这种开会、视察共有40多次。

  “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难题的高手”

  据新华社报道,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3000多万套,近1亿人改善住房条件。

  这是中国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规模最大的时期。今年,还将开工建设600万套。

  2013年2月3日,李克强在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居委会主持召开棚改现场会,指出要“使群众从‘忧居’到‘宜居’”。

  因为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营改增、燃油税费改革,李克强被称为“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难题的高手”。

2003年8月8日,李克强在河南新乡原阳县桥北乡马庄村与村民亲切交谈。郭宇 摄

    主政河南 中原崛起

  李克强定下规矩:多干事、不张扬,低调少说,避免浮躁。“踏踏实实干几年,河南就会变样”

  “要求别人做的,自己总是先做。很善良,当大队书记,从不整人,不欺负人”。这是李克强插队期间,给安徽凤阳县大庙大队乡亲留下的印象。他曾担任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1982年1月,“黄埔一期”毕业,李克强等27位学生被评为北大优秀毕业生。

  毕业前夕,李克强面临人生选择。他的很多同学选择留美或赴法,李克强选择了留校。

  这一消息震荡北大校园,有人说:“克强,你可亏了,一块好材料可惜了。”

  被同学们认为耽搁了前程的李克强,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年底即被选为团中央常委。3年后,年仅30岁的他被增选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新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

  1998年6月,李克强离开北京,主政河南,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省长”。

  他定下规矩:多干事、不张扬,低调少说,避免浮躁。“踏踏实实干几年,河南就会变样。”

  从省长到省委书记,李克强在河南的7年里,该省经济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工业利润增长近七倍,人均GDP从1990年代初期的全国第28位上升为第18位,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这得益于李克强的施政谋略。

  2002年12月24日,李克强首次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在传统农业大省河南引起了震动:干部群众的传统观念被改变,即不能眼光只盯着农业,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思路形成

  200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提出了“中原崛起”概念,一年后,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构想。

  官方评价李克强“因工作忙碌、秉性清廉,他很少应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解决问题、推进发展上”。

  他给民众留下的印象是“低调务实、果断开明”。

  主政河南期间,李克强“城镇化”的思路已经形成。他力主在这个农业大省,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化农民为市民,化农业文明为工业文明,化乡村社会为城市社会。

  李克强的“城镇化”思路延续到现在。他提出了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依靠内需,而最大的内需就是大力推进相对滞后的城镇化”。

    改造工业 振兴辽宁

    在辽宁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李克强一再强调“万事民为先”,这也成为他日后主政的核心理念

    离开农业大省河南,2004年12月,李克强转任工业大省辽宁省的省委书记。

    当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面临最困难时期,辽宁省国企包袱重,在改革进程中大量国企破产、大量工人下岗,棚户区群众生活尤为艰辛。

    2005年3月,辽宁公布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实施方案。

    3年时间,大片棚户区消失,120万居民住进新居。

    核心理念“万事民为先”

    据报道,李克强在“棚改”过程中一再强调“万事民为先”,这也成为他日后主政的核心理念。

    初到辽宁发表履新感言时,李克强提出“重塑老工业基地辉煌”,表示自己将“尽心去谋划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

    在辽宁期间,李克强以全球化发展视野,在全国大局中审视辽宁发展,“大刀阔斧改造辽宁老工业基地”,进行战略重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构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

    他一直积极推行“对外开放”,鼓励国内外企业到辽宁投资,“要把加快港口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突破点”。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克强指数”真实评估经济

    舆论认为,李克强主政辽宁三年,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他离开时,辽宁已经“翻过身来”,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那时期,李克强就引起了外媒关注。2007年,李克强与美国大使谈起辽宁的GDP数字,他说,自己更愿看到另外三个指标:铁路货物运输量、电力消费和银行贷款。

    《经济学人》杂志据此专门创造了一个“克强指数”,这个指数与官方的GDP数字走势基本一致,只是波动更大。

2003年6月4日,李克强冒着酷暑在河南鹤壁市调研。 史家民 摄

    亲民务实 不兜圈子

    李克强回忆,“我曾深入棚户区,到那些为了国家工业体系建设出了大力的工人家里去看,确实很心酸,甚至于流泪”

  虽然“克强指数”响亮世界,但李克强在国内还是被“抢镜”了。

  今年春节前,李克强到内蒙古包头市的棚户区,探望居民高俊平,事前没有任何安排,听到屋外副总理的招呼,高俊平让光着屁股的孙子钻进大衣柜,先躲躲,“本以为老李握个手就走,没想到还坐了下来。”

  时间长了,孩子憋不住,爬出柜子,钻进被窝。这个场景被《新闻联播》播出,光屁股小孩抢了政治局常委的镜头。

  网友对此解读是,李克强跟老百姓没有距离。

  探访棚户区,“甚至于流泪”

  李克强参加的会,现场气氛都很热烈。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李克强参加湖南团审议时,被代表“抢了话筒”。李克强模仿湖南方言说,“要得,要得,你说吧!”工作人员提请代表缩短发言时间,李克强说,“让他把锦囊妙计说完嘛”。

  从地方到中央,李克强保持着亲民、务实的风格。

  一名网友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任河南省长时,李克强到山区考察,走到半路,突然要到路边一户农家去看看。这家农户不认识他,就提了对县里的意见。李克强听取意见很诚恳,但陪同的县干部很尴尬。

  事后,李克强专门一再叮嘱不能对这家农户有为难行为,一直到县里干部作出保证为止。民众评价他,这个人当过农民吃过苦,知道百姓不容易。

  据媒体报道,李克强在辽宁期间,慰问最多的是下岗职工。李克强到任辽宁第十二天,就到抚顺棚户区调研,承诺“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搬出棚户区,住上新楼”。

  李克强后来回忆,“我曾深入棚户区,到那些为了国家工业体系建设出了大力的工人家里去看,确实很心酸,甚至于流泪。”

  而有网友看了李克强吃面的一个场景也感动得几近落泪。

  2008年1月30日,李克强在四川查看雪灾,踩着积雪看望村民,途中以方便面充饥,一个小细节被发现,李克强接过方便面,随手一扯,面团精准入碗,挤料汁,也是直接到位,接下来“刷刷刷”快速解决战斗。常委吃方便面竟是这般娴熟。

  “我也当过农民,知道你们辛苦”

  2012年11月26日,李克强与十余位民间防艾组织代表进行了一场“草根座谈会”。为让所有人都有发言机会,李克强推迟了国务院的会,让部委负责人和各省区市官员坐等。

  在河南工作期间,李克强就多次到艾滋病村调研。他告诫工作人员,一定不要作秀,要把工作做实。

  今年春节前,李克强在包头火车站看望返乡农民工,他说,你们为了过上好日子,在外打工不容易,我也当过农民,知道你们的辛苦。

  去年12月29日,李克强到湖北恩施青堡村龚延强家,与5年前的“老朋友”见面聊天。李克强特意问了一个问题,“是想让儿子回来,还是你们搬到城里呢?”老龚说,当然想搬到城里。他还把这个问题提给了更多的人,问有多少人想搬到镇上,搬迁有什么困难。

  去年11月,“城镇化”被写入十八大报告。李克强说,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2012年3月31日,李克强乘高铁自海口至博鳌途中,听取海南国际旅游岛铁路和交通建设情况汇报。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坚定改革 释放红利

    李克强改革意识强烈。他还告诫人们,拒绝改革的人,可能不会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李克强被认为是一位改革意识强烈的新总理。

  改革,改革。十八大之后,李克强在多个场合释放坚定的改革信号。

  还在任职河南期间,他就强调以改革促发展,“今年采取了四项措施,四管齐下,都是围绕着改革来促进,来实现中原崛起”。

  “加快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也是李克强主政辽宁期间不断强调的主题。

  改革要“坚定不移,不失时机”

  2012年11月21日,当选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不到一周,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会上,他说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不失时机”。

  李克强说,改革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他还告诫人们,拒绝改革的人,可能不会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今年1月5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举行全体会议,李克强在会上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改革必然要触动固有利益格局。

  3月5日,李克强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要解决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关键要加快经济转型,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发展新格局。

  他强调必须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在经济发展中同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他还提到了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要继续重拳出击。

  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改革开放进入第35个年头,一个共识是,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深水区。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先进行“顶层设计”,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高层的态度,此时显得非常重要。

  “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在李克强看来,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而这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同时还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

  李克强用一个股民很熟悉的经济学术语来描述“改革”的价值: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最大的“红利”。这次会议,也被解读为“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改革信息”。

  “改革红利”的说法迅速得到民众的认同。如何释放改革红利,也成为民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李克强认为,有些改革可能会有局部、短期阵痛,但从全局看、长远看,受益会更大、更持久,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

  外媒评价认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改革春风,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将成为新政府的工作重心。

  “发展必须转变,转变必须改革,改革未有穷期。”中新社评论说,57岁的李克强,站到了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舵盘前,目光坚毅。

李克强·履职地图

  2008年1月31日,李克强赴四川考察雨雪冰冻灾情,和随行陪同的领导一起边用餐边研究救灾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09年12月27日至28日,李克强在大同市鼓楼东街考察待拆迁的棚户区。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2010年1月28日,瑞士达沃斯举行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记者见面。

  2011年7月5日,李克强在安徽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中国科技大学与学生们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2012年7月14日,李克强来到地处大别山区的红安县陈升庙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与大家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2008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克强在四川地震灾区察看灾情。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3年1月5日,李克强与乡村医生代表座谈结束后,李克强侧身说:“请‘最美乡村医生’先走”,并请身患残疾的周月华医生走在最前面。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2008

  ●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突出特色,一切从国情、省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符合实际的有特色的发展路子。

  ——2008年4月26日,海南建省20周年,李克强发表讲话

  2009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世界性难题。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握改革的有利时机和条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深入细致地把这件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实办好。

  ——2009年4月12日,李克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地方负责人座谈会上讲话

  2010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要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010年2月5日,李克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

  2011

  ●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是为了人民,宝贵的资金、物资都要用在刀刃上。清正廉洁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职人员的行为底线。同志们大多直接接触钱财物,要秉公办事,清廉自守,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和良知。

  ——2011年11月18日,李克强在会见中央和国家机关事务工作先进工作者时发表讲话

  2012

  ●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改革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

  ——2012年11月,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讲话

  安徽

  1974-1978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北京大学

  1978-1983年

  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校学生会负责人;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常委

  团中央

  1983-1998年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兼全国学联秘书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河南

  1998-2004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河南省委书记、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辽宁

  2004-2007年

  辽宁省委书记;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北京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

  2008-201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2013-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