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对一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问题的深刻回答
日期:2012-09-2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专家谈如何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前提,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这种区分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一句是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另一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定型化。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把握好主题、主线,在实际操作中把深化改革开放、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稳中求进”方针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上。

  ●从现在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只有八年时间,这八年非常紧迫,必须领会和把握“全面”、“社会”这两个关键词,不是只达到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成果,而是要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

  ■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以什么理论为指导、坚持什么样的制度是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

  严书翰(中央党校科社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展有这么一个特点,即每当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各种社会思潮或思想就特别活跃。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或错误思潮。在这样的形势下,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的任务还是很重的,对此,我们党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而且也有应对这方面的经验。

  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以什么理论为指导、坚持什么样的制度是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可以说,这次重要讲话是对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作出的最新回答。

  邵维正(解放军后勤学院一级教授、少将):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来展开的,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艰辛而又具有独创性实践的理论升华和高度凝炼。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起初,我们党由于缺乏经验,全盘学习苏联,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曾走过不少弯路。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其间,我们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和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了一系列艰难险阻,既实现了奥运、世博、载人航天等举世瞩目的大事、喜事,又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严峻挑战,使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党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中蕴含着丰富经验。对此,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作了集中概括和重点阐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经验已经趋于成熟,成为当代中国最为可贵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今天,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化,明确指出它包括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严书翰: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处在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了攻坚时期;三是我们党即将召开十八大。在这个重要时期,胡锦涛同志发表的“7·23”重要讲话,对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统一思想认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统一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理论为指导、坚持什么样的制度这四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7·23”重要讲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判断,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看到,今天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化了,明确指出它包括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我们还可以从质的规定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定: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展开来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旗帜。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非常重视和强调旗帜问题。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旗帜问题更是毫不含糊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我们党就遇到了怎么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功过问题,这时候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世世代代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到1997年,我们党要召开十五大,这时候党和国家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关口(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五大鲜明地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到2007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七大,大会报告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主题,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简要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30多年里,我们党在高举旗帜这个问题上是决不动摇、毫不含糊的。

  第二,道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开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成果和经验,这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里,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这30多年开拓这条道路的历程。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全面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把这条道路概括为四个根本点。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党的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一句是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另一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定型化,也就是说,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们用各种制度把它固定下来了,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次讲话突出了这条道路,其主题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

  第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和论述,应该说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第一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来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至少包括三大成果,而不是原来理解的只是一个成果。而且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重要论断。今天,我们党在继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个理论体系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7·23”讲话中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我认为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今天,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比起30多年前是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前提,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对于具体制度,它有弊端,有毛病,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改革。这种区分非常重要,这既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前提,又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我们有必要联系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为什么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迟迟才进行改革?苏东改革为什么失败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不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那些国家,由于他们没有把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分开,认为具体制度与基本制度一样,也是完善的,因此不需要改革。后来,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也搞了改革,但是他们在改革过程中又把一些具体制度的严重弊端等同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弊端,所以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倒重来”。而我们党在30多年前进行改革开放时就把社会主义制度划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有三个层次:一是根本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基本制度,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具体制度,是指建立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上的各项具体制度,我们也称之为体制,改革就是要改革具体制度,即体制改革。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有力的理论指导”是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所作的新定位

  严书翰: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提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这段论述非常重要,因为它蕴涵着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所作的新定位。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提出来是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在此后的几年实践中起了非常好的作用,也得到了拥护和支持。但是那时候实践的时间还不太长,经过党的十七大以来这五年的实践检验证明: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所以,今天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个层面上,而应该把它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理论指导这个层面上,也就是要提升到从全局性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而这种全局性的指导作用是经过近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这五年我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所证明。胡锦涛同志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这段论述也很重要。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邵维正: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实际工作中都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以“7·23”重要讲话提出的“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基本遵循。现在的关键在于不仅口头上文字上,更重要的是把握好主题、主线,在实际操作中把深化改革开放、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稳中求进”方针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上。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

  邵维正:当前,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对此,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有针对性地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各种阻力,统一步调,抓紧落实,以创新精神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现阶段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点一定要放在科学发展上。

  总结过去,着眼现在,是为了谋划未来。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的关注点已经延伸到今后五年、2020年和本世纪中叶,在总目标、总要求上明确提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特色”,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而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从现在到2020年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只有八年时间,这八年非常紧迫,必须领会和把握“全面”、“社会”这两个关键词,不是只达到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成果,而是要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切实遵照讲话中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一系列要求和目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