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家长作业”谁之殇?
日期:2016-01-18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缪金华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指导意见》。其中,列举了包括听读作业、听记作业、数学拓展作业等11种有可能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的作业情形,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指导意见》规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要求家长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作业。(中国青年报1月13日)

  叫停“家长作业”的报道,被迅即传播并引起广泛争议,既有广大家长和社会层面的支持、赞同,也有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反对与担忧。无论是什么样的反对与担忧,也无法屏蔽“家长作业”给大部分家长所带来的“痛”。事实上,“家长作业”可谓五花八门,隐形和变相“家长作业”更是层出不穷。如让家长听读作业、听记作业、数学拓展作业、批改作业、出试卷、为作业签名和帮助孩子无法独立完成的网上作业,还有要按照老师手机短信(微信)要求上网查资料找答案、叫孩子做PPT作业、制作各类小报、搜集资料作业及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其它课外作业等等,广大家长对此苦不堪言。

  长期以来,“家长作业”普遍存在,近些年来在不断的“水涨船高”。“家长作业”已经成了小学教育的一枝“奇葩”和众多家长与家庭不堪重负的一道无奈“风景”。许多人的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因为“家长作业”而严重透支。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家长表示,既然是家庭作业,完成对象应以孩子为主,“事实上,一半以上的作业需要家长帮助完成。”更有些家长因为文化水平和相关能力的制约没有完成好“家长作业”,其孩子因此受到教师的奚落和歧视,致使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受到很大的伤害。

  家长在孩子作业中的参与角色,应该是督促、支持、鼓励和引导,绝不可越俎代庖、沦为“家长作业”的奴隶。但是,学校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有的学生本人根本无力或没有条件完成,最终很大一部分落到了家长身上,变成了“家长作业”。表面上看,“家长作业”的危害是增加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实际上“家长作业”对孩子的独立能力、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整理提取能力及判断力和自信心等培养与养成极具杀伤力和破坏性,更不利于孩子的存在感、尊严感和诚实守信及自强自立精神的养成,懒做、功利、自我、虚荣等不良现象过早的刻在了孩子的心里。

  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是一件富有积极意义的活动,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由来已久的“家长作业”,实则是学校和教师转嫁责任的做法和变相懒做怠工的表现。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载体。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天职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批改作业的过程,是教师发现教学漏洞的过程和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掌握的重要途径之一,由家长代劳势必掩盖许多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等真实问题。

  “家长作业”,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孰对孰错?结果是显而易见地。然而,为何长期纠结?其根源问题还是在学校和教师,以教育的名誉绑架教育、以教育的名誉绑架孩子、以孩子的名誉绑架家长,如此循环、如此演义,把原本是学校的职能、教师的责任转嫁给家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给家长布置作业,超出了学校的办学权、教育权范畴,也模糊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界限,异化了家校的关系。”

  反对 “家长作业”的呼声一直以来持续不断。然而,其始终没有得到治理和解决。教育是百年大计,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为了崇高的教育事业和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未来,学校应该深刻反思,教育如何回归本位,哪些是学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工作,如何构建和谐、科学、责任的家校关系,如何明确和承担家校各自的责任义务?学校和教师应该抛弃心中的自我“小算盘”,不要把狭隘的自我利益、本位主义、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和所谓的政绩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引入学校、引入教育。从根源上解决和治理 “家长作业”问题,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因此,必须斩钉截铁,彻底解决。否则,最终被伤害的是孩子、是需要健康发展的人民教育事业。(缪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