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永远的历史,不变的信仰——《延安 延安》
日期:2014-08-05  来源:文化中国  作者:

梦想是引路的指针,信仰是前行的灯塔。

梦想与信仰,是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进步的前提与动力。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华儿女怀着笃定的民族理想与坚不可摧的个人信仰,不畏艰难地行进在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上。新的历史时期,正当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中央电视台同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扩容版图书《延安延安》的问世,无疑像一缕清风,给神州大地吹来了延安时期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

图书《延安延安》相比同名文献纪录片,内容更充实,阐述更详实。本书以对那段烽火岁月有着特殊感情的138位经历者集体式的回忆,采用口述的形式反映了1935年至1948年,从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机关离开延安13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同陕北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水乳交融的历程,生动地再现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民主执政的理念和勤政为民的实践,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和政治风范。

作为电视纪录片的延伸与拓展,《延安延安》不仅收录整理了大量由于时间限制而未能在纪录片收入的最新史料和珍贵内容,而且描述并分析了为什么在一个不繁华、看起来贫瘠荒凉的西北小城,人们会那么精力旺盛、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吸引并促使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带领群众在这片并不富饶甚至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着人类成长史上一段段动人的传奇。《延安 延安》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它如同一位在自家门口工作的资深导游,带领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推开历史的一道道门、一扇扇窗,借138位老人的集体回忆,深情地重温了“中国中产党的根基是什么,成长的信念与信仰是什么,最初的理想又是什么”等重大命题。

首先,这是一部历史亲历者讲述的信史,承载的是他们的记忆、感情、信仰和实践。当年的老红军、老农民、老一辈革命工作者,讲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到延安后,是如何破除重重障碍、消除官民距离、赢得百姓信任,最终走在一起,形成浓郁的军民鱼水情的一幕幕动人的历史场景。在旧中国,农民头顶三座大山,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对军民之间的称谓、军队着装、土地归谁所有、医疗卫生等诸多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在延安,没有军官、老爷,没有贫农、阔少,人与人之间均称呼“同志”,这首先从心理上拉近了党群距离。与此同时,在陕甘宁边区大范围地推行豆选,农民有史以来破天荒地拥有了选举权,成为真正的主人。此外,党的干部、军队和知识分子积极投身革命实践,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给延安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农民识字、医疗卫生、大生产、剧团下乡、新秧歌等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让边区百姓享受到了作为人的最基本的自由与尊严,并确立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其次,该书用大量篇幅讲述中共中央在陕北逐渐站稳脚跟后,为稳固政权所做的努力。1941年11月,为进一步巩固边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以达到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之目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纲领规定,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群众团体按照“三三制”组织抗日民主政权,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等各项自由民主权利。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上,推行精兵简政、改进司法制度、厉行廉洁政治、减租减息、婚姻自由等一些列惠及人民的政策和法律,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基本的合法权益。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七大提出:“在一切工作中要采取群众路线”,“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这也成为全党的共识。同时,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用以警醒全党,时刻都不能脱离人民。共产党的朴素勤政、民主政治使得解放区的人民朝气蓬勃,天空分外晴朗。

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一切文艺的力量为民族战争服务浓墨重彩地书写,是本书的又一亮点。为了使文艺工作者形成有效的文化合力,确保文艺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毛泽东于1942年5月组织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提出“文艺为谁服务与如何服务是个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并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讲话》确立了革命文艺的方向与方针,催生了强大的文化合力,并促成了延安文艺的成功转型。充满激情的延安文艺工作者们视角向下,学习陕北民间艺术,向泥土索取艺术营养,创作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新秧歌、新民歌体叙事诗、新编历史剧、新版画、章回体小说等。这些波澜壮阔的“新的人民的文艺”景观,真正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唤起了长期处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工农大众的真正文化自信。

在延安,人民享有了最基本的尊严与自由,享有了千百年不曾享有的政治权利,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来到陕北后,人民从一开始的畏惧军官到依赖红军并支持红军,从最初的人民抗拒不接受到渴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过上民主新生活,最终建立政权、获得成功的秘密所在。这一切,在《延安延安》中都有最丰富的答案。

今天,当全国人民怀揣“中国梦”,满怀信心地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的时候,我们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民族解放运动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延安延安》的问世,无疑是在诉说着我们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内心恒定的心声与信念:永远的历史,不变的信仰!

作者简介:梁向阳,笔名厚夫,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梁向阳发表过散文和论文多篇,其中论文《“大散文”:意象阔远的散文天地》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著有学术专著《当代散文流变研究》,散文集《走过陕北》、《行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