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专家谈海水淡化技术落地 有望解决京津缺水困局
日期:2014-07-25  来源:光明科技  作者:

    华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为“干渴”的区域之一,为改善缺水困局,海水淡化技术被提上了议程。7月22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42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专家一致认为,海水淡化技术有望解决京津缺水困局。

  海水淡化仍可再降低成本

  国家海洋局总工程师阮国岭介绍说,我国的海水淡化工程发轫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直到1998年左右,这一工程才真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几十年走过来,存活下来的海水淡化技术,只有蒸馏法和反渗透膜法。”

  所谓反渗透膜法,就是利用高压,将海水压入反渗透膜中,从而分离出淡水,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据了解,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我国平均每淡化一吨海水大概需要耗费3.2度电,这样的成本相较于从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而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材料性能的提高,海水淡化的成本依然具有降低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规模大概在每天一百万吨左右,相比起世界日均量的八千吨还有不小的差距。“由于我国在反渗透膜方面自主知识产权较少,所以在材料上还要依靠国外的技术支持。”阮国岭说。

  杭州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王寿根则认为,海水淡化的市场容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他说:“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在十多年前就投入了实践,像四川嵊泗等地区的用水都是通过海水淡化获得的,这给当地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了保证用水质量,海水取用的海域也按照水质被分出了‘最佳取水口区域’,只有水质达标的海域才能够被纳入海水淡化流程。在京津冀地区,曹妃甸的海水淡化工程较有规模,技术也相对先进,但是目前主要用于企业用水 ,还没有进入生活用水领域。”

  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待成形

  “现在市场上淡化水的价格是要低于农夫山泉的。”阮国岭强调,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分散,整个产业链依然缺乏系统集成。在海水淡化的工艺流程上,蒸馏法已经基本做到了国产化,但是反渗透膜技术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的材料和技术,因此,提高国产化率是我国发展海水利用事业的当务之急。

  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淡化处理之后所排放的浓海水将被送往盐场,直接进行浓海水加工再利用。位于天津的北疆盐场就是浓海水再利用的典范。这不仅解决了浓盐水的排放问题,还取代了传统盐场的盐田模式,相比之前“晒盐”手法更加环保集约。

  中国海洋学会的常务副理事长雷波表示:“如果将来海水淡化能够进京,我估计会走管网,毕竟瓶装水太分散,但不管淡化水以哪种方式进京,我们都会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用水的来源。”

  王寿根在谈及海水淡化产业现状时说:“我希望海水淡化可以走向市场,只有通过市场磨合,才能够使海水淡化事业有更快的发展。相比起政府‘拉郎配’的方式,我更看好资本和市场。”

  海水淡化技术其实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虽然当前在国内完全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较少,但大家对于海水淡化的热情还是非常高的,因为作为水处理工程的基础性技术,只要能够在海水淡化层面取得突破,就完全能够应用于其他的工程。专家表示,如果海水淡化产业能够形成规模,那么对于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