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朝鲜战争全景添新一亮笔
日期:2014-07-15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作者:

现代军史专家双石的宏大著作《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和华夏出版社联合出版,上下卷,140万字。静心读下来,颇有心得。

因为我的血脉中就有朝鲜战争的震撼。遥想当年,我的祖父年近50岁时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两年后他回家了,许多战友却永远留在朝鲜那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我一生中最大的缺憾之一,就是少年时代没有历史概念,也就没有向祖父认真询问他的朝鲜战争经历——先在第13兵团敌工处做情报分析,后任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英语翻译,和中美两军许多军官有接触,按他的说法,和俘管处所有校级以上军官都熟悉。

由于少年的缺失,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有朝鲜战争史和回忆录,我都有兴趣研读,并有一个日渐清晰的感觉,就是我国作者越写越扎实,趋向全面,走向真实,由此获益良多。

双石就行进在这个行列里。他从事朝鲜战争研究20余年,已拥有大量档案和回忆录,而且不断增加以至达到了天文数字,单是梳理一下都十分艰巨。一个好历史学家就是不畏使命之艰苦而负重前行的人,要将散乱的材料梳理出头绪,将淡化为碎片的记忆联缀起来,编织成宏大而完整的历史画面。

对朝鲜战场,双石从士兵到班长,拾级而上,一直写到元帅,而且是中朝美三方的统帅人物都出场了,从而将双方百万大军的3年厮杀全景式地描绘出来,并以章回体方式呈现出来,这是中国读者熟悉的方式。它生动、使人感动,也使人沉思。

我刚刚走上人民日报记者岗位的时候,曾听担任总编辑的李庄前辈说起,他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第一个进入平壤以南战地的记者,而且是战争时期中朝方面向南前进得最远的记者,于1950年8月抵达北纬35度线附近的大邱附近采访。当时在前线指挥朝鲜军队作战的司令员武亭,是李庄在抗日战争中在太行山熟悉的八路军将领,他认为当时已经打成僵局,李庄留在前线十分危险,最好赶紧离开。确实,如果拖延上一个月,李庄可能被美军的仁川登陆行动隔断在南方。

双石没有这种担忧,可以从容整理材料。我认为,这部书成功的地方,在于它从整体上比较平衡地叙述了朝鲜战争,语态也初具平静,思辨着看待朝鲜战争了。作为新闻记者,我曾追溯当年的新闻报道,发现前线新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师长以上指挥员的名字。道理很简单,战时需要保密,而战后需要全面的描述。

几天前,韩国向中方送归400多具志愿军烈士的遗骸,我恰在这天读完双石的书,不禁泪水盈眶。这说明朝鲜战争的影响还在继续着。我觉得应该提醒中国读者,朝鲜半岛纠结,两千年来就反反复复,至今悬而未解。将来何解,方向还不明朗。

从这个意义上说,双石的书值得年轻一代阅读,这是因为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他们手上了。在解决世界大问题的时候,要留一分眼光关注朝鲜半岛。

历史的组成纷繁无限,或是偶然间的碰撞,或是改变人类生活走向的大事件,去描述它、分析和判读它,是历史学家永恒的任务。双石的书有许多新材料,新数据,自然就有了新观点。这个过程轮回般演进着,由此我期望、并有完全的理由相信,如果本书再版,作者还可以写得更全面,使场面描写更接近事实,各种数据更加充分,得出的结论更加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