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这个社会会好吗》重申个人的责任
日期:2013-09-16  来源:新华网   作者:

这个社会会好吗 (熊培云:发现社会、倡言自由后,重申个人的责任)

  【基本信息】

  作 者:熊培云 著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

  【作者简介】

  熊培云 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与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若干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现执教于南开大学。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慈悲、温暖,多次获评国家图书馆、《亚洲周刊》、《新周刊》等机构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为自由而尽责的美好社会。

  作品主要有《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国新革命——<重新发现社会>海外版》、《中国之觉醒》(法文译著,香港)。

  【内容简介】

  乌托邦时代,为了未来否定现在;功利主义时代,为了现在舍弃未来。当中国从一种极端滑向另一种极端的时候,熊培云以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唤回人们对理性的信心与热情。 这个社会会好吗?既是疑问,也是期许。本书打通古今中外,不仅着重探讨了革命与改良、自由与责任、暴力与宽恕、道德与法律等关键议题,而且从“以己任为天下”的角度,诠释了个体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目录】

  自序:为自由而担责

  [革命] 如何告别革命

  [观念] 观念与中国

  [在场] 围观改变什么

  [技术] 互联网精神

  [道德] 为什么要相信道德

  [传统] 中国人的自由传统

  [边界] 国界与自由

  [人治] 人治时代的自由

  [资本] 从“姓社姓资”到“姓张姓李”

  [底线] 底线派

  [价值] 解构,但不嘲弄一切

  [人心] 人心与制度

  [开放] 中国应该向中国开放

  [公共精神] 公知的沦落

  [暴力] 为什么戾气弥漫

  [差异] 寻找替罪羊

  [宽恕] 没有和解就没有未来

  [冲突] 站在生命一边

  [财产] 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

  [极端] 我们总得有些长远打算

  [救赎] 个人如何改造世界

  [时势] 识时务者为俊杰

  [超越] 自由在高处

  [责任] 大师以后是我们

  [阅读] 在书里遇见灵魂

  [救世主] 假如危机来临

  后记:不在未来,就在去未来的路上

  【书摘】

  鼓掌的人

  今天的美国,华盛顿的雕塑随处可见。以华盛顿为首的美国国父们,对美国独立及宪政的落实无疑居功至伟。但是,伟大的华盛顿并未成就一切,他虽有能力拒受王冠,却没有能力解放黑奴。两百年后,奥巴马有朝一日能够问鼎美国总统,得益于其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是林肯、道格拉斯、罗莎?帕克斯、马丁?路德?金,还有数以万计的无名氏。

  格莱美获奖黑人歌手Jay-Z曾这样深情地说到:“罗莎?帕克斯坐下来了,所以马丁?路德?金可以走路;马丁?路德?金起步了,所以奥巴马可以奔跑;奥巴马奔跑了,所以我们可以飞。”

  1955年,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因为占用公交车的“白人专座”而被逮捕。随后,为了反抗恶法,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发起了罢乘运动。

  罗莎?帕克斯以坐下去的方式让美国黑人站起来了。2012年的一天,当奥巴马在亨利?福特博物馆里坐上罗莎?帕克斯坐过的编号为2857的公交车,他作何感想?曾几何时,那位黑人母亲,只因为要在这个座位坐下去,竟然会被逮捕。而现在,有着相同肤色的他,当选了美国总统。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罗莎?帕克斯拒绝让座的前几年,有位黑人牧师在公交车上受到侮辱,被白人司机勒令下车,当他号召车上其他人一同下车以示抗议时,却无人响应。事后他感慨道,就是上帝也不会给这些人自由的。然而这件事在罗莎?帕克斯那里不一样了,许多人参与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来,拒乘公交车。从12月5日起,蒙哥马利市的4万黑人开始用各种方式出行,有的人甚至是走20英里上班,就是不乘公交车。381天的坚持,不仅改变了美国黑人的地位,也改变了盛行种族主义的美国。

  我时常听人感叹中国没有华盛顿,其实没有又如何?就算你也做不了华盛顿,你还可以做马丁?路德?金。做不了马丁?路德?金,你还可以做罗莎?帕克斯。做不了罗莎?帕克斯,你还可以做一个为他们鼓掌的人。如果你连这也做不了,没关系,你还可以回归动物的本能,就像特里西娅?奈特(Tricia Knight)所做的那样,举起手中的摄像机,保卫自己的孩子 。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能隐忍的民族,不幸的是,这种隐忍通常都用错了方向。他们有耐心忍受苦难,却没有相同的耐心去结束苦难。身处转型时期,对自由的争取与保护,对公平与正义的谋求,虽然不可一蹴而就,但也少不了日常的持久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