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做一架大山深处的“人梯”
日期:2013-06-0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做一架大山深处的“人梯”

——记黑龙江省海林市三道镇木兰集村小学教师沈艳华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从牡丹江市驱车3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坐落在山脚下的海林市三道镇木兰集村。“沈艳华老师是六年级班主任,除了教数学、语文外,还负责音乐、美术等,是个全科老师。”木兰集村小学校长孟凡武边介绍,边把记者带到沈艳华所教的班级。

    沈艳华正在给同学们上语文课,虽然班级里只有8个孩子,但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整个教室。

    沈艳华课间与学生一起游戏。王月迪摄

  真情融化一颗颗心

  “现在的教学条件已经比原来好多了。”下课后,沈艳华和记者聊了起来,“我最初在木兰集村下伸点江北三队任教时,没有电,交通也不方便,只能住校。学校只有我一个老师。晚上,凛冽的寒风打在塑料布窗上呼呼作响,我从小就胆小,夜里吓得睡不着觉,常常蜷缩在被窝里哭。”

  那时的农村,不太重视教育,不少孩子辍学务农。小男孩高金宇的父母去世后,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为要支撑整个家,他选择了辍学,干活养家。沈艳华知道后,常常去他家补课,帮他喂猪喂鸡,缝补衣服。“我要回去上学。”一个月后,高金宇哭着扑在沈艳华怀里。真情融化一颗颗心,辍学的5名学生全部重返校园。

  后来可以通勤了。每天,沈艳华都早早起来,乘小板船渡过一条大江,再步行翻过一座七八里路的山岭去教书。一次,沈艳华下班回家,遇上了突如其来的大雨,上了小船行驶到江心时,江面刮起大风,狂风夹着巨浪不停地拍打着小船,船里面涌进的水越来越多,随时有翻船的危险……

  “四处无人可以帮忙,快要绝望时,突然看见对岸前来接我的丈夫,求生的本能给我带来力量,终于在离渡口很远的地方靠了岸。”20多年过去了,沈艳华回想起那个场景还心有余悸。上了岸,沈艳华的丈夫一把将她搂入怀中,流着泪说:“媳妇,咱不干了,不能为了教学把命都搭上啊!”然而,第二天,沈艳华仍旧出现在了熟悉的课堂上。

  最对不起家里人

  放学后,记者跟随沈艳华来到她家,她的丈夫康世林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屋。

  康世林右眼球发白,已经看不到东西了。问起缘由,沈艳华满脸歉疚。

  1992年,沈艳华调到木兰集村小学任教。一天下午,沈艳华正在上课,邻居张婶急匆匆地跑进来,说她丈夫劈柴把眼睛碰出血了。“当时以为老康皮实,应该没事,就坚持上完课后才回家。回家时丈夫已经被人送到了村卫生所,说碰坏了眼球,得马上去牡丹江治疗。”到牡丹江后,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老康的右眼失明了。

  “我从来没有埋怨过她。”康世林感慨道,“她爱她的学生们,这个我能理解。”为了让沈艳华全身心投入教学,康世林一个人种家里的10多亩地,还包揽了所有家务活。

让沈艳华感到愧疚的,还有她的女儿。1993年秋季的一天,学校组织师生到野外劳动。沈艳华很想请假,因为家里5岁的女儿正在发高烧,可一想到学生到野外可能有危险,便给孩子吃了些退烧药,送到邻居王奶奶家,就去上班了。

  “沈老师,你快点回家吧,孩子烧得厉害。”在劳动结束后回校的路上,王奶奶的儿子跑来找她。听了这话,沈艳华把学生托付给其他老师,急忙往家跑。一进屋,只见孩子躺在炕上,已不省人事。经过抢救,孩子的命保住了,但基本失去了听力。“孩子,妈妈对不起你啊!”听了医生的诊断,沈艳华抱着女儿失声痛哭起来……

  女儿很懂事,非常理解妈妈。“用自己的知识和积累带给孩子们智慧,这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受沈艳华的熏陶和感染,如今女儿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老师。

  “我的班里没有差生”

  “我家里条件不太好,身上穿的衣服几乎都是她给的。”“我家地多,父母很忙,老师给我买了好几次早饭。”“我身体弱,爱生病,总得请假,老师就去家里给我补课。”当记者问到沈老师是个怎样的人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

  “用真情和合适的方法去感化,我的班里没有差生。”沈艳华坚信这一点。

  斗转星移,沈艳华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上默默地耕耘了32年。这些年来,她先后获得海林市、牡丹江市、黑龙江省的诸多荣誉,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上级有意调她到镇里、县里工作,也有私立学校高薪聘请她,都被沈艳华婉言谢绝了。沈艳华说,自己能够做一架在山区里传播知识和智慧的“人梯”,成就孩子们精彩的未来,这样的人生很幸福。

  人物档案

  沈艳华,1962年生。1979年毕业于黑龙江省海林市三道中学,后在牡丹江师范学院进修。1979年至1992年,任黑龙江省海林市三道镇木兰集村下伸点江北三队小学教师;1992年至今,任海林市三道镇木兰集村小学教师。

 人物评价

  木兰集村小学校长孟凡武:沈艳华教学上善于钻研,带的班成绩在镇里名列前茅。她对待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是个责任心非常强的好老师。

  学生常婉瑜:沈老师善良、细心,课也讲得好,她把全班8个同学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很爱她。

  丈夫康世林:说心里话,对于家庭来说,她不是一位合格的妻子和母亲,但她是一位合格的老师。我理解她,支持她。

  教师自述

  让我的学生都健康成长

沈艳华

  我叫沈艳华,是黑龙江省海林市三道镇木兰村的一名普通教师。1979年高中毕业后,我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带着报效家乡的心情,回到了养育我的土地——木兰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我主动要求到最偏远、最艰苦的木兰村下伸点江北三队学校工作。这是一个极为偏远的小山村,条件十分艰苦,通勤不但要过一条大江,而且要翻过一道大岭,自建校以来没有一位老师在这里长期工作过。

  我来到这里,首先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将三个年级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开始复式教学。秋去冬来,教室越来越冷,我买来塑料布将窗户封好,自己动手和学生一起砌炉子,开始了住宿生活。山村里风大,每天晚上备课批改作业时,头上冷风飕飕。

  学生李轶男,3岁时父母离异,和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家中生活十分困难,体质又不好,上学后常常缺课。我就经常把她领到家里,给她洗头、洗衣服;孩子喜欢吃面条,我就给轶男擀面条吃;每到换季,我就从不多的工资里拿出钱来给轶男买换季的衣服和学习、生活用品。轶男在日记中写道:“沈老师,我不会忘记您每天认真给我们上课、批改作业的情景,更不会忘记您给我们梳头、洗头、洗衣服的身影,您是我们的好妈妈。”

  我虽然一直在那偏远的山区任教,学生不多,但在教学上一丝不苟,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读、说、写、演等教学形式,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为改变教具缺乏、教学空洞的状况,我放弃休息时间,找废旧物品制作教具,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海林市小学校本研修活动中,我提交的《圆柱体积推导公式教学反思》被评为一等奖。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我认真领会课改精神,掌握新课程教学方法,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我写的《丰碑教学设计》在全省小学教师“我的教改探索”中荣获一等奖。

  一转眼,我在大山深处工作了30多年了。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伴着艰辛和痛苦,也收获了成功和欢乐。我将继续坚守在三尺讲台,为山里娃架起智慧的桥梁,让我的学生都健康成长。(光明日报记者孙明泉 特约记者 张士英 朱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