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文化的核心实质是道德价值
日期:2012-10-15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作者: 牛保良

 

什么是文化?客观存在的文明化即为文化。或者说,客观存在以语言或文字为标识的文明进化、文明升华即为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客观物质文化、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从严格逻辑上,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发展性、包容性以及多样性等诸多特点。客观存在若永恒地保持其文明前状态,就无所谓文化。人类文化以及其它一切物质的社会的文化“在其成为文化--发生突破文明前状态的进化、升华之前”,无不如此;当客观存在突破其文明前状态而进化、升华,文化即已产生。人类文化以及其它一切物质的社会的文化“在其成为文化--发生突破文明前状态的进化、升华之后”,同样概不例外。自从人类文化产生以来,尤其是原始社会以后的人类社会,其一切文化无不以一定社会制度的阶级政治为该社会的核心文化,因此各自的社会制度决定并规范了各自社会制度中的核心道德价值。由于社会内部的阶级多层次存在,不同的阶级又提倡不同的道德价值。尤其是在阶级社会内,作为分配该社会制度内一切利益的核心机构--政权,无不顺理成章地主张并维护本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作为任何统治阶级的依据、途径、实现、实施,则必然占有其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等根本利益。这就是自从有阶级以来一切社会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所谓适用一切阶级的“普世”或者“博爱”的社会道德价值,在严格的逻辑意义上,确实是自欺欺人的“真实的谎言”,虚伪而虚无。

一、文化的核心实质是道德价值,即抉择取舍的标准、准则

所谓文化的核心实质,意即在全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居于支配、指导其它若干文化分支或文化因素的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精神特性,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抽象升华。愈是远离文化核心的社会边缘文化,其反映该社会政治经济特质的色彩愈是淡薄。社会的道德价值即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受到不同的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限制。近代以来,政党政治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一个政党的政治纲领就是全党同志的共同理想,也是全党同志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说是全党同志共同的道德价值。而作为这一文化核心的道德价值,即承担着衡量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尺的角色,或发挥着抉择取舍的标准、准则的作用。人格、阶级、政党、军事、所有制、商业、企业、教育、卫生、哲学、文学、艺术、新闻等各自遵循各自的准则。

正如社会是由单个人来体现一样,社会道德也必须由单个人的道德来体现。因此,人格道德就凸显到了重要的位置。所谓人格道德,即作为人区别于其它任何动物或物类的自然属性。而作为自然人的道德,不仅包括诚实、善良、正直、勤奋、勇敢、爱意、喜好等优良品质,而且强调在这些道德因素已有水平上的继续充实、发展、提升和完善。这是作为人的人格道德及其继续优化。与此相反则是:欺诈、毒恶、懒惰、怯懦、敌视、阴险、邪恶等恶劣品质。这是人的灵魂的扭曲、心理的变态,是人格道德“格”之崩垮。优良所谓人格道德为人的活动提供文明的准则,即人格原则或人格准则,由此具备了关键的“人格”尊严。

根据人格在一定社会中所处的实际地位,一个(具有正常行为能力的)人不能不遵循该社会的道德规范参加社会活动,恪守公平、公正、正义、平等、友爱等社会行为准则。对亲朋好友,要坚守敬老爱幼,忠孝怜悌,诚信友好,关心爱护等;对团体,要坚守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团结等;对社会,要坚守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扶弱济贫,助人为乐,抑恶扬善等。这是人的社会性对人的社会道德的必然要求。与此相反则是:无长无幼,不忠不孝,心怀鬼胎,曲意逢迎,阳奉阴违,口蜜腹剑,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强取豪夺,中饱私囊,见利忘义,卖国卖法等。这是对社会道德的违规违法。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与否是体现社会道德核心价值的关键。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凡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必得济受益于广大社会的支撑,为世世代代人民所颂扬,万古长青,永放光芒;凡违犯社会道德规范,冒天下之大不韪者,必受到社会的惩罚,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千夫诅咒,万人诟辱。

阶级道德的核心价值即意味着哪一个实行统治和专政以及哪一个阶级被统治和被专政,不同的阶级奉行不同的道德规范,古今中外一切有阶级的社会形态中和国家制度内无不如此验证。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0页)。可见,阶级首先不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居于社会统治地位还是被统治地位取决于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及有无。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不仅剥夺奴隶的全部劳动,而且占有奴隶本身,并对奴隶实行残暴统治。这就是奴隶主阶级奉行的道德;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对农民阶级实行经济剥削,并进行封建专制。这就是地主阶级奉行的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对工人阶级实行经济剥削,并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这就是资产阶级奉行的道德。这些阶级道德的基础都是私有制,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和剥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革命。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专政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所推翻。而随着当代工业化现代化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现代产业工人数量将越来越多,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就成为无产阶级必然奉行的道德。不同的阶级奉行各自不同的阶级道德规范,提倡各自不同阶级的道德价值。这就是阶级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由阶级本性所必然决定的。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政党政治已成为主导社会活动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凡以一定方式参加政党活动的人,又必然体现政治性质或政党属性。党员、普通干部、领导干部、领袖一律履行政党政治宗旨所确立的责任和义务,践行政党纲领。这是一名党员必备的政治道德或政治品德。遵循政治道德规范与否是检验一名党员政治信仰是否坚定和政治觉悟高低的标尺。

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抉择和历史抉择凸显了崇高的文化道德价值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疯狂掠夺,大肆虐杀,犯下了滔天罪行,罄竹难书。而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奴颜婢膝,竟然对列强的侵略要求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谰言,而且昏庸无能,拒变弃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反抗列强侵略,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生死斗争。同时,爱国主义的文化道德、革命战争道德被推到的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崇高价值和崇高精神。中国军民没收焚烧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毒品;两次勇敢抵抗英、法对中国人民发动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英勇抗击清政府与外国军队的合力绞杀,历时14年之久;义和拳民自发组织行动,面对“八国联军”凶恶侵略,坚决抵抗,视死如归;资产阶级维新派励精图治,大胆变法。资产阶级民主维新志士谭嗣同在变法强国失败后断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慷慨就义;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为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坚持领导革命达四十多年,愈挫愈奋,永不气馁;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进行了罢工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民族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道德价值、崇高的革命精神价值和牺牲奉献的可贵精神价值。

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近代历史在思想文化领域曾发生了四次大论战: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与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第一次论战: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思想,主张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兴办洋务,富国强兵”。顽固派则主张以“忠信为勇,礼仪为干橹”,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视西学为“异端邪说”,视西方技艺为“奇技淫巧”。第二次论战: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守旧派的论战(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革除旧弊,变法维新,倡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办学堂,开发民智民力,封建地主阶级守旧派则坚守“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民权必乱。此次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国内知识分子眼界大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中国达以传播。第三次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论战(1905年到1907年)。革命派主张打到清朝政府,推翻帝制,以革命手段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新派则认为革命会导致血流成河,亡国灭种,“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反对土地公有,反对平均地权。此次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更多的人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进了中国社会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第四次论战:马克思主义者和形形色色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1919年7月到1921年7月)。这次论战不仅是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之间的论战,更重要的则是代表中国社会未来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前途的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论战。

这四次论战充满着先进与落后、革新与保守、开放与封闭、真理与谬误、民主与专制、科学与反科学、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先进思想文化与落后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落后文化被先进文化所替代。通过论战,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科学真理。在此历史性跨越中,先进的思想文化道德价值不可低估。

三、新时期新世纪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发展方向

新时期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文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文化、小农小市民文化以及资本主义文化七个部分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是指数千年来政治上的封建专制和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度文化,以及其它星光灿烂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革命传统文化是指近代中国以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分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指新中国成立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度及实行社会主义“一化三改”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的文化制度革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文化是指“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决定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波匈事件”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存在的严重弊病,中共中央决定从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包括这一时期所犯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错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文化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决定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至新时期新世纪的今天;小农小市民文化是指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依然存在于城乡区域的小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资本主义文化是指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成分。

其中,最落后的文化因素是小农小市民文化,最先进的文化因素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无产阶级政权,占据最大成分的则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文化。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今天仍不失其先进文化价值。当今中国社会诸多的文化因素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必然客观存在着。社会主义建设则是人类社会的新课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人类的新课题。在中国广大区域的农村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已然存在,反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文化也同样广泛地存在着。在小农生产方式转向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还夹杂着一个梦想进入大资产者阶层的小资产的生产方式。如果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比是灾难,而与封建主义相比则是福音。社会主义若不能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就只能与封建主义文明相嫁接。由此,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与小农生产方式相比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而随着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产业工人不断增加,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及人类文明必然会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提出更高要求。可以预见,新时期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将不断沿着现代的民主的科学的文明的方向发展,以现代文化塑造出具有现代价值的社会主义人格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此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袭扰还会时而发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会不断受到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袭扰,冲击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这主要来自:在国内,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封建官僚思想观念、中庸之道、宗法崇拜、愚昧迷信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沉渣泛起,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剥削意识还会长期而广泛地存在,城乡小生产方式仍不断滋生资产阶级思想;在国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以及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还会不断涌入国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斗争不可避免。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和充实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