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一份独特的精神食粮
日期:2012-09-26  来源:理论网   作者:薛广洲

 

    一本好书,会让人感到阅读的快乐,她能够启迪人生命的智慧或是指导人生的道路。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编著的《走进毛泽东遗物馆》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她呈给读者一份独特的精神食粮。
  近年来,社会上流传了一些捏造事实、污蔑毛泽东的作品,作者自诩为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这种身份使很多人,尤其是对历史一知半解的青少年轻易地上当受骗。然而事实上,这些人既与毛泽东没有多少接触,也没有史料和实物能够证明他们的观点。
  《走进毛泽东遗物馆》材料来源真实,一是见证于毛泽东生活点点滴滴的遗物,二是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与毛泽东长期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的回忆记录。从1949年6月15日住进中南海,到1976年9月9日过世,毛泽东在中南海居住了27年零3个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录着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遗物。199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向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移交了6400多件毛泽东的遗物。这些遗物涵盖工作、学习、生活、情感、情趣等方方面面,丰富翔实。遗物是实证,回忆也不限于一人,而是从多人、多角度来讲述毛泽东,令人信服。她不仅有力地驳斥了关于毛泽东的谬论,而且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从这些普通的遗物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
  毛泽东不仅是政治领袖、革命领袖,也是文化领袖、精神领袖。《走进毛泽东遗物馆》选取了毛泽东遗物中的典型遗物和重点遗物,以千余件珍贵遗物为切入点,从“勤政为民、鞠躬尽瘁”、“反奢倡俭、清廉如水”、“博学多思、孜孜不倦”、“亲情如歌、友谊似海”、“雅情逸趣、坦荡襟怀”等工作、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业余兴趣的角度,多层面地铺开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其中,“高风亮节”贯穿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反奢倡俭、克己奉公的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注重调查、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毛泽东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风范是我们永不衰竭的精神财富。
  现代社会是一个偶像流行的年代,却也是一个偶像缺失的年代。青少年们崇拜的歌星影星往往以自杀或丑闻宣告偶像形象的崩溃,这给年轻一代留下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作为“毛泽东时代”的偶像,毛泽东以他的积极乐观、艰苦奋斗、无私无畏、敢于奉献激励了当年广大的青少年。《走进毛泽东遗物馆》真实再现了一个勤于工作、博学多思、重情重义、情趣高雅的毛泽东,这样的他将引导当代青少年读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党风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一直是毛泽东心中的头等大事。在当代,执政党的建设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作为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任何一个时代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毛泽东是党员干部反观自我、审视自我的“铜镜”,毛泽东遗物是党风建设的鲜活教材。《走进毛泽东遗物馆》也是这样一面明镜,这样一本教材。
  如该书的第二章第二节以毛泽东“生活朴素,艰苦奋斗”为主题。开篇告诉大家:毛泽东穿过的衣服、鞋袜,常常是补丁叠补丁。再以实物睡衣、棉毛衫、补丁裤、皮拖鞋等为佐证。其中有件睡衣毛泽东穿了几十年,补了一次又一次,工作人员多次提出要换,毛泽东都不答应,直到衣服实在是无法再洗了,才收了起来,这时上面已经打了73个补丁,俨然一件和尚的“百衲衣”。毛泽东的地位如此之高,生活却如此朴素,两相对照之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容易给党员干部很深的震撼。
  又如书的第三章第一节“广收博览”中讲述了毛泽东外巡带的大书箱。尽管工作繁忙,毛泽东仍然废寝忘食地读书。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外出巡视或调查研究,毛泽东必不可少要带上大量书籍。樟木书箱就是他用来外出带书用的。书中第79页,列出了一个由当年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逄先知写下的书单,根据原始记录,毛泽东亲自指定了1959年10月23日外出视察要带的书,目录就有36条,共计100余种书,装了十来个大木箱。对于读书,毛泽东也曾多次告诫党员干部,不要推诿时间少、工作忙,要靠“挤”、“钻”多读书。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他指出:“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打纸牌、打麻将、跳舞这些方面,我看不好。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作为最高领袖,毛泽东日理万机、工作繁忙应该说是第一人,但他“博学多思、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却也是第一人。试问有谁有毛泽东这样高的地位,工作比毛泽东的还繁重,又具备毛泽东这样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呢?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样的遗物及其故事在他们内心会形成强烈的震撼。
  《走进毛泽东遗物馆》选取了诸多类似的有震撼力的遗物,讲述了诸多可以使“思想上受到教育,精神上受到洗礼,灵魂受到净化”的遗物故事。
  关于毛泽东的书籍,之前我看过不少,或用人物传记的方式,或从政治角度审视、评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许某些作品与时俱逝。《走进毛泽东遗物馆》写文物而没有停留于文物,写历史人物而没有停留于政治层面,通过对毛泽东多层面的真实的描写,对毛泽东遗物内涵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代伟人不朽的崇高理想和品德风范。历史、思想和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永不褪色。《走进毛泽东遗物馆》所给予的正是这样一个融合三者的毛泽东,呈给我们的是这样一份独特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