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与书有缘 智山慧海传薪火:五位学人谈读书
日期:2012-09-2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欧阳钟灿:礼失求诸野 多一些哲学素养
    我的读书经验微不足道,但从小“好读书不求甚解”,对后来成长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还是“正相宜”的。小学时,我爱看电影,但家贫无钱,电影票只有求诸春节、元宵灯谜晚会的中奖。家乡泉州有“海滨邹鲁”之称,灯谜都出自市政协文史老人的手制,其中有许多三国、红楼、水浒人名谜。为中奖得影票,我硬着头皮将这些古典小说啃下来,再揣摩谜底谜面的逻辑关系。后来发现,自然科学研究不就是阅读、实践与猜谜的过程吗?
    何兆武:读书须有宗旨
    我读书很多时候是跟着兴趣走的,所谓“无故乱翻书”,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十一二岁的时候,喜欢武侠小说,捧读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是那时最大的乐趣。上中学后,常常去“北平图书馆”看些杂志、报纸和新出版的读物。那时最爱读梁启超的书,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的知识来源都得自于梁启超。新文学的作品我也常读,其中比较喜欢徐志摩的诗歌与鲁迅的杂文。徐志摩的诗朗朗上口,容易背诵,鲁迅的文章辛辣、尖锐,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入木三分,这份勇气是我们很多人所不具有的。那时,丰子恺有一本《西洋建筑讲话》,从古希腊的神殿讲起,十分有趣,正是这本书促使我报考西南联大的土木专业。
    陆建德:培养批评意识
    我对读什么书没有固定的标准,有时纯凭一时兴趣,偶然性在所难免。借书比买书好,但是“坐拥书城”的虚荣心和贪欲也常占上风。现在强调读经典,不过了解一下经典形成的动态过程也很有趣。实际上经典是一个流动不居的概念。我们无法画一个圆圈,然后宣称圈内都是经典,圈外不是。假如由于历史的原因,有那么一个大概的圆圈,那么它的边界也是不明确的,一直处于运动之中。有的书原来居于中心位置,后来慢慢漂流出去了;有些书原来是在外围的,慢慢向中间移动了。这种现象背后有文化、社会、政治、种族和市场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流行书目。近些年谈国学成了时尚,儒家的著作大家知道得多一些,为什么不读读法家的作品呢?
    陈来:智山慧海传薪火
    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文字和书写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计、传承、扩大的最重要的方式。“智山慧海传薪火”,端赖于书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党国英:可贵的是宽容与尊重
    如果一个人无论读书与否,都并不影响物质生活水平,这样还手不释卷,则可以认为,读书于他而言是一种生存方式。多数情况下,从事科学创造的人读书,尽管与职业有关,却更多是一种生存方式,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科学事业作为生存方式,是很难有创造,也很难坚守到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