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读书的门径和钥匙
日期:2012-09-24  来源:学习时报网   作者:蓝 波
 
    读书果有门径乎?这个问题现在还受重视吗?求教过一些学者,答案无非是经典“读去就是了”,又或者答以“这个问题不好谈”。其实,也可以理解这些回答,读书的经验各个不同,有不足为外人道处。但近代以来,曾经也有不少学者,尤其是那些受传统读书方法熏陶的学者给出过明确的指示——关于读书门径的指示。而且,这些指示竟然还都大同小异,并且,与一本书相关。

    1961年5月27日,已经81岁的史学大师陈垣先生以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身份,向当时的师大历史系应届毕业生发表了一个谈话,题目叫《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这是在那个读书已经渐渐不受重视,尤其是读古书日益受到批判的年代里,一位自学成家的前辈大师对后生小子的殷切教诲。在谈话中,陈垣先生讲述了他自己读书的经过,然后说到,“我读书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没有得到老师的指导,有两点经验,对研究和教书或者有些帮助”。哪两条经验呢?一是“从目录学入手,可以知道各书的大概情况。这就是涉猎,其中有大批的书可以‘不求甚解’”。二是“要专门读通一些书,这就是专精,也就是深入细致,‘要求甚解’”。联系他本人读书的经过,我们会发现,这实际上是陈垣先生一生读书治学的甘苦所得,看似平常,却是读书的门径和大道。

    所谓“从目录学入手”具体何所指呢?读过《励耘书屋问学记》的人就会明白,这指的是他“十三岁发现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继而在第二年开始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而依此为指导读天下书的过程。用陈垣自己的话说,《四库提要》“读过好几遍”,可见他对这部清朝乾隆年间伴随《四库全书》的编撰而成就的目录学集大成著作的重视。陈垣把《四库提要》作为读书的阶梯和钥匙,走上了治学的成功之路,也因此,81岁的他还不忘以此教导他的学生由此入手。

    《提要》的问世曾经极大地方便了有志读书的人,使得他们知道天下典籍所在,粗识学问源流以及各书优劣长短。所以,余嘉锡先生就说,“故(《提要》)衣被天下,沾溉靡穷,嘉、道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钜矣,用亦弘矣”,“提要之作,前所未有,足为读书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这位以毕生精力为《提要》挑错、作辨证的学者,就是因为读到张之洞在《輏轩语》里的一句话:“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而兴奋到追问“天下果有是书耶!”晚年时候,他仍不无感慨地说:“余之略知学问门径,实受《提要》之赐”。

    因此,《提要》的一度非常普及,几乎到“家弦户诵”的程度,被看作确确实实的读书门径,也就可以想见了。另一位以自学成家的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子——“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本有一教子弟读书之法,系于其初能读书时,使其阅《四库全书书目提要》一过,使其知天下(当时之所谓天下)共有学问若干种?每种的源流派别如何?重要的书,共有几部?实不啻于读书之前,使其泛览一部学术史,于治学颇有裨益。此项功夫,我在十六七岁时亦做过,经史子三部都读完,惟集部仅读一半。我的学问,所以不至十分固陋,于此颇有关系。(此项工夫,现在的学生,亦仍可做,随意浏览,一暑假中可毕。)”

    当然,现在的领导干部读书,不用再从《提要》入手了。因为《四库全书》所收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的古典书籍仅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学问的规模,而我们的领导干部,除了读点这些古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和党的基本理论方面的书籍,此外,还要读点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但乾嘉以来传统中国读书人以《提要》为门径的读书方法,仍能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那就是通过目录学的途径,了解中西方各个思想流派的典籍和各自的特点。这样,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因为读书的眼界太窄而被人讥为“村究”之学,也不会面对众多的书籍而感觉无从下手。西哲叔本华曾说过,读好书的前提是不读坏书。目录学的方法就是辨别哪些是好书、哪些是经典的方法,它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值得领导干部在初读书时好好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