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日期:2012-09-17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作者:高新明

 

    位于北平城西南的卢沟桥,横跨于永定河上,是进出北平的咽喉要道。桥东的宛平县城建于明末,是拱卫北平的军事要地。1937年7月7日,这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地名。

北平西南宛平县卢沟桥

  就在这天夜里,日本军队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实弹演习。他们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和遭到“非法射击”,提出进入宛平县城搜索和中国守军必须撤出等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日军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一部奋起抵抗,中国军人表现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大无畏英雄气魄,使侵略者为之胆寒。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
  如同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不是偶然的一样,日军制造七七事变,也是蓄谋已久的。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36年4月,日本的中国驻屯军扩大为有5700多人、多兵种的军事集团。9月,日军强占北平西南门户丰台。1937年初,在日本统治集团中,所谓“对华一击论”逐渐占据上风。5月起,日军在北宁铁路沿线以及丰台、卢沟桥一带频繁进行实弹演习。日军还不断派人到华北视察、“旅行”,搜集情报,刺探虚实,并制定了向华北增兵,沿平汉、津浦铁路及向山西、绥东方面作战的计划。此时担任日本驻屯军参谋长的桥本群少将后来在回忆录中也承认:“纵使卢沟桥事变或许能得到避免,但第二、第三次同样的事件,即作为解决根本问题的导火线的小事件仍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①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7月底占领北平和天津,接着以30万兵力向华北地区扩大进攻。8月3日,日军为了求得“速战速决”迅速解决中国问题,大规模进攻上海,把战火烧到国民党政府的心脏地区。他们自恃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超过中国,以为能够在短期内轻而易举地迫使中国屈服。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图为遭日军炮击起火的闸北

  亡国的严重危机摆在中国人面前。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的唯一出路。全国各行各界、各民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群众团体以及海外华侨,一切不愿作亡国奴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幼,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身蓬蓬勃勃的抗日斗争。
  在那些日子里,中华民族蕴藏着的巨大力量迸发出来,前线将士以血肉之躯同强大的敌人浴血奋战,各界民众以多种方式投身抗日洪流。卢沟桥抗战中,北平居民们自动为第二十九军战士挖战壕,抬担架,运弹药。在他们送给战士们的慰问袋上印着“诸位兄弟,尽忠报国。北平市民,誓为后盾”的字样。长辛店的工人为修筑工事把大批铁轨、枕木、麻袋送往前线;农民们为部队出粮、出工。八一三上海抗战中,国民党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部开赴上海,与侵略者展开英勇的血战,国民党空军也出动参战。各界群众纷纷成立救亡团体,参加救亡协会、战时服务团,支援前线。随着战事的扩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纷纷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资本家踊跃购买救国公债,为前线捐赠钱物,积极组织厂商内迁。华侨纷纷建立抗日救亡团体,进行抗日宣传,筹集现款物资,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全国舆论界群情激愤,各地大小报刊抗战呼声四起。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中华儿女筑起了新的血肉长城。《呐喊》创刊号发表的一篇文章表达了那时人们的心情:“期待了六年了,这伟大的抗战现在毕竟展开在我们的眼前!看着飞机在天空翱翔,听着大炮在耳边轰响,我满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我的喜悦使我快要发狂。”②
  附注:
  ①转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②黎烈文:《伟大的抗战》,《呐喊》创刊号,1937年8月25日出版。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