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日期:2012-09-17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作者:高新明

 

    随着正面战场的抵抗和敌后战场的开辟,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这时,“速胜论”甚嚣尘上,与此同时,“亡国论”仍有相当大的市场。为了系统回答这次战争的规律和前途,以及中国抗日战争应采取的战略总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

在延安窑洞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明确指出: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是持久战。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以后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证明了《论持久战》中的科学预见。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毛泽东写道:“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①
《论持久战》的早期版本

  《论持久战》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 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清晰而有说服力地描绘了抗日战争发展全过程的蓝图,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而产生了广泛影响。程思远回忆说:“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意见,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②一位外国记者评论道:“不管他们对于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③
  附注: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481、511―512页。
  ②程思远:《我的回忆》,华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
  ③转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8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