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历史知识、历史经验与历史智
日期:2012-08-1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田居俭

 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进程中,“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和共举。

 “读点历史”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由三个环节即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组成。历史知识是指历史的发展进程、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和活动,以至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记录和评论等;历史经验是指历史的主体、主流、走向、规律等;历史智慧是指历史观和方法论。三者之中,历史智慧是灵魂,是指引读史者从浩瀚的历史知识中总结立德、增智、治国、创业等历史经验的关键。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途中,始终倡导全党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智慧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1920年12月,毛泽东指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1938年10月,他又强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继续坚持上述主张,他说:“我们要总结经验,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和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江泽民则强调:“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中国博大精深的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胡锦涛也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 2011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实践证明,历史知识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能学到手。尤其在中国,更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尊史、治史、用史的传统,为国人营造了领先世界、取用不尽的历史知识宝库。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生活在这样国度的人,只要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就能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

 然而,实践也证明,掌握历史知识的人,未必都能总结出历史经验(特别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历史经验)。因为总结历史经验,必须要以历史智慧即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倘若不具备历史智慧,就会被历史知识反映的历史表象和过程所困扰,无法厘清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具备历史智慧的人,才能披云雾睹青天,从纷纭复杂的历史知识中总结出闪耀真理光芒的历史经验。当今时代出类拔萃的历史智慧,当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涵盖了诸多科学阐释历史的基本原理,如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以及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历史发展动力、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人考察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就是运用历史智慧总结历史经验的典范。

 145年前,马克思用他创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资本论》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私人占有的矛盾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他指出:随着“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程度不断加深,而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在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已为19世纪的欧洲历史所证明。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其他国家。继之,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和1873年爆发了同类危机。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的工人阶级也在这时登上政治舞台:1831年和1834年法国爆发了里昂工人起义,1835年英国爆发了工人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等等。

 96年前,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察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历史性转变,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他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又特别强调:“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的论断,也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历史所证明。如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东欧、亚洲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等等。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会上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说,十月革命的道路使世界人民确信,“无产阶级必然能够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被压迫民族必然能够战胜帝国主义。当然,在人民前面还有困难和曲折。但是,列宁在36年前说得好,‘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迅速发展。面对“西风压倒东风”的表面现象,曾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剖析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论断产生怀疑,质问资本主义何以绝处逢生,不死不朽?

 对于这个历史疑点和难点,马克思和列宁早就给后人留下了解惑释疑的钥匙。他们剖析资本主义,是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从总体上审视资本主义的演变过程和最终结局。他们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的演变过程还在延续,资本主义的最终结局就不会出现。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政权)的灭亡,都要经过长期的从部分到总体的演变。在这一过程中,总体的腐朽、垂死又常与部分的兴旺、发展并存。因此,马克思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时,总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列宁论证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忽视资本主义还存在“迅速发展”的趋势。他说:“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马克思和列宁论述的资本主义存在发展空间的一面,就是当下西方发达国家时不时地用以显摆自己“风光”的王牌。

 诚然,资本主义短时期不会从地球上消失,但也决不会万古长存。这一点,连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有识之士都承认。据肖枫主编的《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书披露:尼加拉瓜有位名叫卡德纳尔的神父,1994年在墨西哥《美洲纪事》杂志撰文说,新闻界总是洋洋得意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的更大的失败。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区分:失败的社会主义是虚假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真实的社会主义;相反,失败的资本主义是真实的资本主义而不是虚假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失败是因为实现了资本主义。尽管这位神父的观点并非无懈可击,但却给人们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从一般垄断走向了国家垄断,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政权,直接参与资本再生产,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调控经济和社会,从超脱市场竞争的“守夜人”变成了全面干预经济的“调度人”,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多了一只“看得见的手”,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争取机遇,以延缓资本主义的灭亡。然而,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资本主义最终还是要灭亡的。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生产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无法克服。近些年在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多个城市爆发的“占领华尔街”之类的民众示威,就是明证。

 关于帝国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列宁早在1916年就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资本主义的转变,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使人类异常迅速地接近社会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但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绝不是也绝不能和平移交,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这种革命的胜利和巩固也不会“毕其功于一役”,而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以至几十代人的奋斗。

 20世纪80年代末,当社会主义运动遇到历史曲折时,邓小平就高屋建瓴、指点迷津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论断的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也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在苏联等国家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道路的失败,而是扭曲和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或体制的失败。经历了“山重水复”的社会主义,最后必定走进“柳暗花明”的境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人揭示的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规律再次启发人们:历史智慧是读史者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的指南。历史智慧能使读史者高瞻远瞩,慎思明辨,推陈出新,取精用宏,把凝固的历史知识激活并转化为经天纬地、益民利国的物质力量。

 领导干部当须明乎此理,率先垂范地付诸实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