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他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追忆沈荣显院士
日期:2012-07-1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1995年,沈荣显在实验室进行病毒超生破碎实验。

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国际“马传贫”研讨会上,沈荣显作重要会议发言。

研究“马传贫”时期,沈荣显在实验室的工作照片。

一九六五年,沈荣显在罗马尼亚留学期间的生活照片。

1995年,沈荣显与夫人在哈尔滨植物园合影留念。

院士名片 沈荣显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动物病毒及免疫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一级研究员。1923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44年毕业于奉天农学院(今沈阳农业大学)兽医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显院士从事家畜病毒性传染病与免疫学研究60多年,曾先后参加培育成功了牛瘟、羊痘、猪瘟等疫苗。20世纪60年代后,在他的主持下研制成功了马传贫弱毒疫苗,在学术上突破了慢病毒不能免疫的理论。2001年,在“20世纪中国工程科技最伟大成就”评选活动中,畜禽水产养殖技术的疾病防治方面评选出的四大成就,其中有三项是在沈荣显院士主持或参与下完成的。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中国专利金奖,2002年黑龙江省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沈老把人生变成了一个科学的梦。

带着这个梦,6月30日凌晨3时35分,89岁的沈荣显院士停止了思考,我国兽医科学界一颗巨星陨落了。

从20世纪40年代末投身工作,到2008年已年过85岁高龄亲自动手做实验,沈老与动物病毒“打交道”长达60年。

从参加培育牛瘟、羊痘、猪瘟等疫苗到主持研制马传贫弱毒疫苗;从学术上突破了慢病毒不能免疫的理论到通过探索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保护机理来指导艾滋病疫苗设计……

沈荣显攻克数项世界难题,一次又一次牵动了世界的目光。在他的引领下,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面临突破,人类拥有了战胜艾滋病新的希望。作为兽医科学界的第一人,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在整整两天时间里,沈老的同事、学生、家人向记者忆起:

在把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的艰苦而漫长的60年中,沈老从未停止过与各种不断袭来病毒的抗争,从未停止过对科学力量的渴望,从未停止过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也从未停止过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

在艰苦而漫长60年中,沈老把自己奉献给了科学事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了祖国,也奉献给了全世界。他不仅仅是一位坚强的科学家,更是支撑后人走完未来人生之路的“精神脊梁”。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是一种勇攀高峰的科学品格——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无数次分析、总结,饱尝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苦辣酸甜,愈挫愈勇;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世人战胜动物疫情的力量

1998年初,香港《大公报》、《东方日报》、《文汇报》、《澳门日报》、《中国周报》和境外10余家报纸都发布了同一条新闻“中国专家从十分相似的马烈性传染病入手,艾滋病疫苗研究面临突破”。一时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牵动了世界的目光,这目光的中心就是年逾古稀的沈荣显院士。

这一年,距离他从事家畜病毒性传染病与免疫学研究之始已有半个世纪。

至今,他的学生们仍能如数家珍般述说沈老先生“白手起家”研究病毒疫苗的故事。

牛瘟曾是一个游荡在全世界的恐怖幽灵,这个幽灵也曾长期笼罩着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东北农村牛瘟肆虐,大批耕牛接连死亡。西部蒙古牛和本地黄牛发病后死亡率达50%,东部朝鲜牛病牛死亡率几乎达100%。

1948年,沈荣显初到东北农业部家畜防疫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前身),就接到了研制牛瘟疫苗、支援解放战争的任务。这个25岁的年轻人热血沸腾,“逸豫富贵非吾志,请缨战斗分国忧”,立志用科学击败瘟疫威胁。

当时用兔子器官制作的疫苗产量极低,对200多万头牛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于是,在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里,靠着几支注射器、手工乳钵器和简单的显微镜,沈荣显和同伴一起开始探索提高疫苗产量的新途径,向牛瘟宣战。他们把兔毒注到小牛身上,牛出现反应后,再把牛的脾脏、淋巴研磨制疫苗,采一头小牛血可以注射2.5万头牛。1949年,牛体反应苗制成了。1951年,又研制成功了山羊化兔化牛瘟疫苗,到1953年,这场席卷东北华北的牛瘟终于被消灭了。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种牛瘟疫苗毒力比较强。为此,沈荣显又投入到紧张的驯化试验。1953年3月,沈荣显受农业部派遣,带着新研制的疫苗,登上了青藏高原,向牦牛牛瘟宣战。防制小组来到青海后,首先为同仁县1万多头牦牛注射了疫苗,获得喜人的成功。第二年,他们领着5支防疫队深入青海的其他地区,注射了几十万头牦牛,成效显著。第三年,在西藏、青海等牧区大面积推广了这种疫苗。第四年,蒙古牛、朝鲜牛、牦牛的牛瘟病被彻底制服了。至此,我国仅用三年时间就消灭了建国以后两种人、畜传染病之一的牛瘟,这是我国兽医史上的一项重大业绩。

无数次分析、总结,饱尝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苦辣酸甜,沈老愈挫愈勇。沈荣显的孙媳妇林跃智说,爷爷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曾说过,“如果不成功,那可是要搭上性命的。在藏区,牦牛比什么都金贵。”接种疫苗之后,沈荣显连续几夜不睡觉,就是为了观察牦牛的体温变化情况。

1957年,因“兔化牛瘟病毒的研究”,沈老站在了国家第一次颁发的科学奖领奖台上。同时领奖的还有人们熟悉的华罗庚、钱学森。

这种猖獗流行的传染病从消灭至今50多年仍未复发,是历史上的奇迹。1997年,巴基斯坦暴发大规模牛瘟,死亡10多万头牛,而相邻的我国西藏、新疆边境安然无恙。据农业部估算,50年间该疫苗为我国减少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2

这种力量,是一种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他率先在国际上成功研制出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也“为艾滋病疫苗研究开个头儿”。他的研究抢占兽医科学界的国际制高点,他用累累的科研硕果,让世界读懂了中国人的骄傲

“马传贫”,已在沈老一生科学梦中打下深刻烙印。

1963年,沈荣显被派往罗马尼亚进修学习。在回国后那段文革时期里,他坚持翻译、摘抄、研究从国外带回来的资料……密密麻麻地记了几个笔记本。他笑言:“对‘马传贫’研究的许多新思路,就是在自家土屋的夜读中萌生的。”

1972年,沈荣显担任“马传贫”研究室主任,开始主持这一尖端课题。马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引起的以马、驴、骡持续感染、反复发热和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国外有学者曾言,慢病毒病无法免疫。由于马传贫病有极高的致死率,所以一直是困扰世界养马业最严重的传染病,许多国家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试图研制出有效疫苗,但却毫无成效。

科学探索无穷尽,特立独行求真知。我国的“马传贫”研究始于1965年,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在国外专家走过的路上徘徊。然而,沈荣显以他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知识,首先提出并倡导用驴白细胞培育驯化驴强毒的研究思路,决心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马传贫”研究之路。

“科学研究就是要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色。”沈荣显不仅主持这项试验工作,而且亲自进行继代驯化工作,研究过程几经波折,甚至出现重大挫折,但沈荣显没有放弃,直至传到第125代,才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成功地研制出驴白细胞弱毒株,突破了慢病毒免疫预防的禁区,率先在国际上成功地研制出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并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的“马传贫”防制工作上。

该项成果于1983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预防马传贫病的最有效疫苗。据我国农业部统计,该疫苗的应用,10年间共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5亿元。

1983年,美国兽医协会邀请沈荣显院士出席了在纽约召开的第120届兽医年会。会上,沈荣显发表了题为《关于“马传贫”的研究进展》的论文。美国十多家媒体发表消息和评论,盛赞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科学创举。

“中国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给艾滋病预防带来希望。”1990年,美国《纽约时报》以大篇幅报道。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项目组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加强艾滋病减毒疫苗的研究并指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他们提出的近20多项关键性技术问题,在我国马传贫减毒疫苗的研究过程中,基本都得到了解决。

科学家的使命在于探索未知。沈荣显提出了以马传贫疫苗研究路线为模式、以“人——猴艾滋病毒嵌合克隆”为基础的新型艾滋病疫苗发展策略。

如今,在沈荣显的促动下,哈兽研所先后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性病与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联合开展了通过探索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保护机理来指导艾滋病疫苗设计。

如果说,马传贫疫苗,对慢病毒病的免疫预防等研究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依据,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和重大的科学价值,是人类应对慢病毒病的一个丰碑的话,那么这项成果为人类最终攻克艾滋病这一世纪瘟疫提供了重要借鉴,其意义将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