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共产党人不竭的精神力量
日期:2012-06-29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在上个世纪初,中国曾经先后存在过二三百个政党。其各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往往都宣称代表人民利益,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几十年后,绝大多数政党烟消云散,而诞生时仅有50多个成员、几乎不为人所知的中国共产党,却成了这个东方大国的执政党。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她究竟靠的是什么?今后怎样才能延续自己的辉煌?
  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最根本的就在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有担当,负责任,用模范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信念,感召和引领着广大人民。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自己的先锋队性质。党由先进分子所组成,以人民利益为自己的最高追求,而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在战争年代,入党可能就意味着牺牲;在建设和改革年代,入党也必须奉献。因此,真正的共产党人入党往往是因为理想信念,而不是为一己私利。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许多领导人和党员,或者出身富贵之家,或者此前已有较高社会地位,他们入党、参加革命,绝不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和职位。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定地跟党走,就是为了挽救国家民族危亡,拯救百姓大众出水火,他们不会指望革命胜利后能做什么样的官,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完长征全程。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作出杰出贡献、赢得人们尊敬的英模人物,奋斗的动力也绝不是仅仅来自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而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人民大众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人就是用这样的行动影响着人民,使自己的队伍越来越大。而广大人民也就是因为共产党人有这样的理想信念,才甘愿接受他们的领导。
  对于这一点,两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中国、对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有相当了解的美国官员所作的评论,无疑是客观和准确的。它有助于判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有助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也能促使我们思考作为这个党的一员今天究竟应该向前辈们学习什么。
  一位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末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他在后来分析国民党失掉大陆的原因时曾说:“整个来讲,不论是对中国的民众(特别是农民),或者是对国内国外的观察家,共产党都能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它是全心全意致力于人民事业的,它是真正希望促进中国的民主事业,希望中国在各民族的大家庭中获得一个真正独立而强有力的地位。”“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可悲的是某些国民党员缺乏这种精神。”
  另一位是稍早一些的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谢伟思。1944年,他作为美国军事观察组成员访问延安后,如此记述了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我在延安看到的是一次具有政治和经济纲领的、组织得很好的运动,它正在能干的领导人的领导下成功地完成着。”“它后面有某种动力,而且它把自己和人民联系得如此紧密,因而将不会被轻而易举地扼杀掉。”
  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执政成就,但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下,共产党人需要执政能力,更需要理想信念。
  有理想信念,党能团结;有理想信念,百姓能够凝聚。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政治集团或一个阶层,仅仅靠利益来维系是靠不住的,因为利益的满足永无止境。而如果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很多事情就会简单得多,甚至很多问题不会出现。
  一个人如果有理想信念,那就会有奋斗的动力,容易有满足感和幸福感,能够受到社会的尊重,甚至历史的认可,起码不会出大的问题;而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只为个人私利奋斗,那将欲壑难填,永不满足,可能终有一天会出问题。
  在诸多的英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东西:爱国家,要使国家强盛,关键时刻才能挺身而上;爱人民,为了大家都幸福,才会赢得百姓认同;干实事,恪尽自己的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也能取得不平凡的业绩;守规矩,法规党纪道德牢记心中,才不会在复杂环境中出问题。
  在有的人看来,说理想信念是唱高调。其实,并不是。战争年代的英模似乎离我们常人很远,高不可攀;可今天的英模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事迹并不是难以企及。党对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是历史的具体的,经过努力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时常想一想,离英模人物和党的要求有多远,离出问题有多近。党组织更应该研究,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真正约束和规范他们,保持理想信念、兑现自己入党的誓言。(谢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