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蓝天写下“了不起的中国故事”
日期:2013-09-1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记空军英雄试飞员群体

    61年前,由3个人组成的空军试飞组,从沈阳起飞。从此,中国的试飞队伍开始了曲折、传奇、辉煌的发展历程。一代代试飞员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成功试飞160多型2万余架国产新机,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200多项,刷新我国航空工业数千项纪录。他们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在蓝天写下“了不起的中国故事”。

61年来,一代代空军试飞员携手攻坚、搏击长空。新华社发(谭超摄)

61年来,一代代空军试飞员携手攻坚、搏击长空。新华社发(谭超摄)

    3句话遗书

    试飞员和飞行员虽仅一字之差,工作却有着巨大的差别。试飞员驾驶的是尚未定型、需要对各种极限条件下进行全面验证的飞机,其凶险不言而喻。有数据证明,一架新机从首飞到定型,试飞中平均17分钟就出现一个故障;每型现代战机列装前,要完成数百个科目、数千架次飞行试验,伴随出现的各类故障数以千计。可以说,一种新型战机的上天之路,就是一条试飞“险途”。

    1988年12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飞豹”歼击轰炸机首次试飞。

    临上飞机前,“试飞英雄”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的“3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死后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升空不久,意外发生。飞机猛烈地颤抖。黄炳新无法坐稳,双眼昏花。他强压住自己,使尽浑身解数保持航向。座舱里的许多仪表凝固不动了,能动的高度表和速度表像风车一样乱转,紧接着火警信号灯也亮了。

    “再难也要飞回去。”黄炳新暗暗为自己鼓劲。“嘭”的一声,无线电高度表被震落。黄炳新大汗淋漓,他沉住气,听从指挥一点点向机场靠近。随着“咣”的一声机轮落地,“哗啦”,仪表板上2/3的仪表连同五色导线全震落在座舱里。那一刻,黄炳新感到五脏都快震裂了。所幸,飞机安全降落在跑道上。

    试飞员邹建国说:“试飞的本质,就是在走钢丝!”而试飞员阮明则说:“处置特殊情况是试飞员的必备素质,需要冷静冷静再冷静!”

    61年来,试飞员遭遇各类空中险情3000多次,成功处置险些机毁人亡的重大特情400多起;有27名空军试飞员血洒长空。

    20分钟完美飞行

    1992年的一个冬日,西北某机场。3架飞机从东方飞来。不知谁眼尖,首先喊了一声“加上了,加上了”,只见大飞机一边一根管子,不偏不倚地接在战斗机头上,双机平稳飞翔,对接成功了!空中加受油成功了!几分钟后,两机脱离,安全返回。

    看似简单的空中加油,凝聚着常庆贤、汤连刚等8名试飞员和航空科研人员近3年的心血。他们攻克了数百项技术难关,一次次试飞,不是距离太远够不着,就是软管刚碰上受油头就断裂。无数次试飞冒险,终于换来对接加油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试飞员英勇无畏的身影。这是“试飞专家”雷强最铭心刻骨的一次飞行,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试飞。1998年3月23日,他驾驶着我国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机——歼-10飞上蓝天。他有条不紊地做完各种试验动作,一个灵巧的下滑,飞机轻盈地落在跑道上。

    停机坪上,人们紧紧拥抱,任泪水奔流。20分钟完美飞行,对科研人员来说,却是那样漫长。近20年时间,全国300多家科研院所生产厂家为它集智攻关,通力协作,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为它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歼-10成功首飞,填补了我国航空史30余项空白,使我国一跃成为能自主研制三代战机的国家,开创了三代战机研制中唯一没有摔过飞机的纪录,空军两个试飞部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歼-10飞机项目的行政总指挥刘高倬说,歼-10的研制缩短了中国航空工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跨越。

    经过60多年努力,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跻身能够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在这个进程中,空军试飞员发挥了巨大作用。

    会飞的工程师

    新一代空军试飞员,既有精湛的飞行技术,又有广博的工程理论,既能出色完成试飞任务,又能配合工程人员进行新机的设计研制,被誉为“会飞的工程师”。我国首批双学士加硕士飞行员张景亭,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年,某新型战机进入大侧风试飞阶段。一连几天,天气异常,机场地面风速都超过了设计数据。试飞那天,侧风超过设计值3米,张景亭按照处置预案起飞,放伞后发生意外:伞的风标效应大大超过预期,机头剧烈偏转,飞机急速滑向跑道边缘。说时迟,那时快,张景亭机智地抛掉减速伞,不断修正方向,终于将战机稳稳停在跑道边上。张景亭修正大侧风的操纵方法,在该型战机操纵中得到普遍推广。

    2002年,国产某新机试飞前,时任空军某试飞部队副部队长的梁万俊在参加完台上试验和闭环试验后,提出驾驶杆的操纵设计有点不符合飞行员习惯。设计人员和厂方反复论证认为,当前的设计是可行的,而且就现有技术情况来看,很难再有改进。“空中飞行员操纵是否灵巧顺手,直接影响飞行质量,未来战争,战机稍纵即逝,丝毫的操纵障碍都可能延误战机,甚至带来灾难。”一种职业本能告诉梁万俊必须坚持自己的看法。为此,好长一段时间,设计方和厂家都怕见他,说他太“倔”。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小小的改进,对改善该型战机的操纵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今,空军试飞员已成为航空科研工作者的一部分。他们与航空科研人员携手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掌握了一大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尖端技术。

    1991年,因成功试飞我国第一架K-8V变稳飞机,汤连刚、李存宝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7年,因成功完成某型导弹系统研制试靶,空军某试飞部队集体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9年,因在某新型战机飞机和发动机工程研制定型试飞中作出重大贡献,张景亭、丁三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2年,因成功完成枭龙飞机定型试飞,王文江、梁万俊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航空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试飞员技术突破为基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抵达更高的科学境界。”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这样评价试飞员的作用。(光明日报记者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 力 尚晓华)

    短评

    家国情怀的最美诠释

    试飞员,人称“刀尖上的舞者”“和平时期离死神最近的人”。他们以60多年的大智大勇,犯险牺牲,诠释家国情怀,在广袤蓝天上,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报国,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永远不变的追求。空军试飞员们始终紧盯世界航空的发展,站在科研试飞前沿,为了祖国的强大起飞、为了国家的安全起飞、为了装备的发展起飞,与科研人员一起攻坚克难,创造新技术、研练新战法。为了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他们再大的苦也吃得下,再难的关也闯得过。他们的每一次起飞,都在开创航空领域新的历史;他们的每一次搏击,都在延伸航空人的探索足迹;他们的每一个奇迹,都是航空人家国情怀的最美诠释。

    让我们学习试飞员“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精神,奉献智慧和汗水,承担起每个中国人的使命责任,实现强国强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