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河南又出了个“焦裕禄”
日期:2012-09-0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乔地 井长水

                                                                             

                                                 ——追记中信重工能源供应公司经理杨奎烈
   时代先锋
   在九朝古都洛阳,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之前曾经工作了9年的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又涌现出一位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就是该公司旗下的能源供应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杨奎烈。
   今年3月9日,杨奎烈因患肝癌去世,年仅58岁。他在中信重工工作34年,从普通员工成长为能源管理和运行专家。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仍坚持工作近10个月,为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新重机”等重大项目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国企党员的形象,被战友和同事视为“人生的坐标”。
    前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共洛阳市委、市政府追授他“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荣誉称号。
    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公司受损失,只要是为了工作,写检查也值
    当今社会,“老好人”、不得罪人、上行下效,被奉为一些人的人生境界。但作为国企负责人,杨奎烈给人最深的印象却是求真务实、勇于负责,凡是涉及企业利益的事情,无论大小,都非常“较真儿”。
    2007年10月,公司锅炉车间软化水储罐因锈蚀严重,保温层严重脱落,冬天将至,储罐很容易冻裂,届时将影响全厂软化水供应。但这个储罐未列入当年维修计划,资金无法拨付,等到第二年维修,则会出现更多隐患,带来更大损失。杨奎烈果断决定对其进行大修。有人说这与公司规定不符,杨奎烈说:“一切以工作为前提,出了事我负责!”他一方面抓紧时间与维修厂家联系,争取先维修后付款;同时,写检查、打报告,最终得到公司领导支持。
    当时有人问:“明知道要写检查,为什么还做?”杨奎烈回答:“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公司受损失!只要是为了工作,写检查也值!”
    杨奎烈敢负责,并非拍脑袋莽干,而是与他作任何决定前的扎实调查、缜密考量进而科学判断分不开,与他把企业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分不开。
    “新重机”工程是中信重工为“打造世界一流高附加值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而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当时工程能源供应管道施工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是利用废弃蒸汽管道改造,一是另辟新址新架供气管道。对此,杨奎烈与指挥部专家发生严重分歧。杨奎烈认为,抢时间、抢市场是关键,管道新旧不是主要问题,架设大口径管道没有必要。
    对于这个问题,按照常人的理解,站在杨奎烈这个能源供应公司负责人的立场上,新架管道不仅设备新,而且口径大,非常有利于他安全供气,又有专家和领导拍板,他也不用负责,何乐而不为?但是他却站在整个中信重工的立场上,认为新架管道不仅造成投资剧增,还可能延误工期。讨论最后陷入僵局。
    “奎烈呀,你能源供应还担心管道口径大?”专家很不理解。最终,还是杨奎烈那句话——“出问题我负责”,用斩钉截铁的态度说服了大家。项目采用第一方案,不仅节约了资金,更抢出4个月时间,为“新重机”工程早日出钢创造了条件。
    后来,担任这个项目的专家李道同深有感触地说:“奎烈之所以敢如此担当,是因为他此前仅组织人员对旧管道进行耐压试验,就忙了整整一周。我佩服他这种科学求实的‘较真劲儿’。”
    动能管网车间主任席建明对杨奎烈的“较真儿”感慨也很深。公司空压站新安装了一号空压机,管道对口时稍有偏差,未能达到90度,不细看几乎察觉不到,但这没能瞒过杨奎烈的眼睛:“这是咱管网人干的活吗?!”席建明赶紧作了修正。
    他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影像库”,只要一闭上眼睛,公司各种动能管线的位置、走向和路径就能立刻清晰地浮现出来
    杨奎烈18岁入伍,24岁进入中信重工,从普通员工干起,成为能源公司负责人。动能供应知识复杂,涉及水电风气,大小管线纵横交错。这对只读了3年企业职工大学管理专业的杨奎烈来说,无疑是个很大挑战。但他一有空就钻研专业书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日常施工中,也是不懂就问。“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从门外汉变成了专家。他的这种进取精神,不仅使他自己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影像库”,只要一闭上眼睛,公司各种动能管线的位置、走向和路径就能立刻清晰地浮现出来;而且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他“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口头禅也成为很多工友的座右铭。
    他创造性提出的“氧气内外联供”理念,提高了炼钢供氧和焊接供氧的可靠性,每年为企业节约氧气费用90万元;他向公司建议利用“峰谷电价”,降低炼钢成本,每年为企业节约电费200多万元;他主持建成了动能调度自动化综合监控管理系统,使公司动能调度一跃成为中原地区企业能源调度的标杆;在重铸铁业供电布局上,他不拘泥现有模式,超前思维,勇于创新,新增SVC动态补偿装置,使供电系统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实现了远程控制、经济运行。
    进入新世纪,中信重工开始“二次创业”。作为能源工程建设的领军人物,凡是“危、重、险、急”的施工现场,都少不了杨奎烈的身影。为了保证全球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的制造,他往返几十趟,不厌其烦地与省市相关单位反复协商、沟通,终使110千伏高压线跨越陇海铁路,引入工厂,为“新重机”工程重型冶铸工部出钢赢得了时间。
    人活着不工作有什么意义?让我整天躺在病床上等死,比死还难受
    “新重机”工程实施期间,杨奎烈几乎天天泡在工地。就是必要的出差,他也大多选择在周五下午出发,尽量在周日晚上以前赶回,以不耽误周一上班。动能调度科的李林说:“一次去南京考察设备,我们一路狂奔看了4个厂,从洛阳到南京那么远,竟3天打个来回。”
    能源公司副经理尚阳回忆说,有次出差,凌晨三四点钟,他被一种异样的声音惊醒。睁眼一看,老杨正在床下走动扭腰,不时发出呻吟声。尚阳问:“杨总,这么早就醒了?”老杨回答:“活动活动。”后来,尚阳才知道,其实那时老杨就感到身体不适了,但他依然忍痛工作。
    2011年5月27日,杨奎烈在现场了解完生产运行情况回到办公室后,突然瘫坐在沙发上,满头大汗,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杨奎烈腹腔中的肿瘤已有鸡蛋大小,并开始出血,癌细胞已向肺部和肝部蔓延。解放军150医院的专家会诊后感叹说,这个人太坚强了,按现在的情况,至少3年前他的肝部就有痛感了。
    闻听此讯,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深感愧疚:3年前正是“新重机”工程攻坚阶段,有一次杨奎烈腰痛得下不了床,还安慰家人说,是在部队挖土方落下的老伤。
    住院后,杨奎烈记挂的仍然是工作,他要求前来看望的同事,只说工作,不谈病情:“人活着就几十年,就得干点事,让我在病床上等死,比死还难受。”
    2011年6月2日,“新重机”工程核心装备——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和750吨·米锻造操作机即将正式投产。一上午,杨奎烈打了近20次电话要求回公司,公司不同意。医生劝他说,你现在打个喷嚏都可能腰椎骨折,更别提坐车颠簸了,但最后拗不过他,只能给搞个支架,护住他的腰和颈椎,“全副武装”的杨奎烈又回到了生产现场。
    2011年12月18日,他因肝出血再次住院。2012年春节前夕,公司紧急决定新上一台制氧机。除夕那天,杨奎烈又偷偷溜出医院,赶到安装现场,一直和大家忙到晚上6点多,才被强行送回医院。此后,从大年初一到初十,他又先后6次来到制氧机安装现场。其间,还一有空就给公司领导发短信,最长的有一千来字,从技术生产到人才培养,提出很多建议。
    病危期间,他仍旧用拳头抵着肝部,在同事搀扶下,一步一挪地走进会议室参加能源公司的生产会,直到安排完煤气切换工作才离开。在肝昏迷状态,他醒来后念叨的仍是工作。弥留之际,他对前来看望的公司领导说:“我没有任何个人的遗憾,就是不能跟大家一起干了。”
    他的独生子曾在澳大利亚读书,当时有人提出要他孩子到澳分公司工作,杨奎烈却不管不问。后来,儿子回国后在北京打工,因为要照顾重病的父亲又失去了工作
    在中信重工,上上下下的员工都知道老杨有两个家,一个是他吃饭睡觉的“小家”,一个是生产现场的“大家”。每逢节假日,杨奎烈总是对妻子马丽杰说:“我去厂里转转。”
    他这个“去厂里转转”就是巡视。作为国有大企业“大动脉”的管家,杨奎烈时刻“枕戈待旦”。滴水成冰的严冬夜晚,他要绕着厂区的管线路径走一走、查一查,因为这个时候能源管网最容易出事故;酷暑难当的盛夏午后,他要顺着厂区的输电线路转一转、看一看,因为这个时候配电动力最容易出故障;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动能供应现场的角角落落总能见到他的身影,因为他不愿让任何微小的纰漏影响正常生产。
    杨奎烈去世已经将近半年了,中信重工的同事们依旧不能忘记,他随身携带的望远镜。他“出去转转”的时候,总是拿着这架望远镜,很多夹在十几米高水泥柱上的管线,任何“跑冒滴漏”故障点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杨奎烈生前负责的项目工程和物资采购价值超过亿元,但他家一直蜗居在仅有50平方米、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两居室里。
    这些年,不少学生毕业找工作都“拼爹”,父母更会使尽浑身解数。杨奎烈的儿子庆飞也不是没有“拼爹”的可能,杨奎烈也不是没有能力,但庆飞的工作还是在父亲去世后,在组织关心下才到中信集团信息部当个实习生。作为杨奎烈的独生子,庆飞在澳读书时,中信重工澳洲分公司CEO见过庆飞,认为庆飞能力不错,分公司也缺人手,就想要他到分公司工作。有人把这想法说给老杨,谁知老杨根本就不接话茬。2010年,庆飞只得回国在北京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找了个打工的活。父亲不在了,庆飞才更加理解父亲常说的一句话,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但是,父亲病重期间,庆飞因为要回洛阳照顾,连这个打工的饭碗也丢了。
    在企业改革最艰难的时期,中信重工曾连续一年半之久发不出工资,不少人都找门路另攀高枝。杨奎烈有3个兄弟分别定居在日本和澳大利亚,他们多次劝他到国外发展,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兄弟们说多了,他就撂下一句:“别说了!不可能!”几十年来,不管企业产权、经营机制如何变换,他始终同企业不弃不离,坚守着自己的赤子之心。
    杨奎烈去世后,人们在他办公桌抽屉里,发现了一摞健康体检报告。放在上面的是能源公司全体职工的,他的,压在最下面。别人的体检表都填满了检查结果,他的,竟是一片空白……
    《科技日报》(2012-09-05 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