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毛主席接见过9次的村支书史来贺
日期:2012-07-2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史来贺,一个农民出身的党员,做了50年的村支书,先后于1952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65年、1970年、1975年9次受到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4次当选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7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4次担任全国人大常委,这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2004年1月20日,温家宝总理到刘庄视察时说:“我们大家对来贺同志的评价有三句话: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农民的优秀代表,农村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温总理随后又着重解释道:“这三句话概括了来贺同志的一生。他一生不忘群众,一生也没离开过群众。50多年,带领群众使一个穷村子变了样子。全国的农村干部都要向他学习。”

  1949年,年仅18岁的史来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他举起右手在党旗下宣誓时,就暗暗立下誓言:“当一名党员,就是要让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让他们都过上好日子。”

  为了这一誓言,从1952年担任刘庄村支书时起,史来贺就带领全村人艰苦奋斗20多年,把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改造成4块旱涝保收的大方田。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他们又开河挖渠、修桥建闸、打井架电、硬化渠道,使田间工程配套,为农业稳产、高产、优质、低成本打下了基础。

  为了这一誓言,史来贺认准了一个理儿:“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自己绝不做群众看不起的“没本事”的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即便在1960年我国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刘庄村的农业依然取得了大丰收,亩产皮棉160斤,粮食亩产1000斤以上。到60年代中期,刘庄的大部分群众都先后住上了大瓦房。在史来贺的带领下,他们仅用了10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已挖掉了“穷根”,解决了世代困扰的温饱问题。

 为了这一誓言,史来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把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放在第一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下,史来贺思路更加开阔。1985年,他和党支部其他成员一道,经反复考察,最后毅然决定,向高科技领域要效益,重点发展现代化工业企业,投资兴建一座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生物制药厂----华星药厂。几经风雨,华星药厂于1986年夏正式投产,并很快为村里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随后几年,刘庄乘势而上:1993年,青霉素钾、青霉素钠生产线相继投产;1998年,氨苄青霉素投入生产;1999年,技术含量更高的生物发酵分厂破土动工。目前,华星制药厂经济效益喜人,出口创汇在同行业排名第一。

  为了这一誓言,史来贺终生身体力行着“当干部要为群众着想,不能怕吃亏,不能怕出力,不能怕得罪人,共产党员的称号不是索取,而是奉献”这一“吃亏”哲学。在50年村支书的生涯中,他心中装着只有群众,对自己、对家人严格要求。他对自己家人定下几条家规:“一不比群众特殊,二不占公家便宜,三不收礼送礼。”

  史来贺从当村支书那天起就一直按群众的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级规定给干部的补贴,他一分也不要。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的时候,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劳动力的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收入超过他的工资收入时,他仅拿自己的工资,从来不要村上任何补贴。村里发的十几种福利,别人都有,惟独他不要。

  刘庄村在史来贺领导的几十年间,共建了三次房屋,每次分房时,他都坚持一条:和大家住同样大的面积,只要有一家人没搬进新房,他家就不搬。2001年,村里盖起了第一批150多套别墅,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积达400多平方米,且配有暖气和中央空调,还有全套高档家电。此时,史来贺已是古稀老人,仍住在20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两层小楼里,室内连个衣柜都没有。大家都劝他家第一批入住新居,史来贺笑着说道:“我住惯了老房子了,还是让大伙先搬吧。”

  大地无言,丰碑不朽。立党为公的人,党会记住他;执政为民的人,人民会感念他。史来贺,虽然只是1.5平方公里土地范围内的一个普通的村支书,但他却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坚定信念,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并列,被中组部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