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从海外史料看李鸿章
日期:2019-09-0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汤伏祥

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毁誉各有阐发,这至少说明他绝非平庸之辈。近些年来,李的单一形象,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打破了。在这样的情境下,许多展现历史复杂的面目、展现历史人物多维的经历被呈现了出来。这为人们走近李鸿章的世界打开了多样体会,也为人们走近中国近代历史呈现了不同路径。这其中,有几本书是值得关注的,例如《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绝版李鸿章》等,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则是其中较为有分量的一本。

该书以年代为章,收入了1876年至1904年间英、法、美、德、意等欧美国家知名报刊对李鸿章的报道。这些报道图文并茂,不仅展现了李鸿章的外交形象,而且呈现了传统史料中较少涉及李鸿章的内心活动、所思所想及情感表达等。这是十分难得的,也为深入理解和完整呈现多面李鸿章提供了注释。

也许有选材的视角问题,或者有编者的取舍问题,但就目前的选编来看,该书已经呈现出多维的李鸿章。例如1885年4月1日的美国《每日公报》中说李鸿章实际地位只是一个总督,与他拥有相同地位的有18人,但他却被认为是伟大的人物。同时,文中也说,李鸿章有其欺骗性,还举例说当初戈登将军希望不杀太平天国叛乱者,并前往劝降,李也再三答应。可李还是瞒着戈登杀光了太平军,“所有这些都是事实,清楚地证明了李鸿章的秉性”。

书中有不少赞誉的字眼,比如英国《远东》在1876年9月号上就称赞李,“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方面,他都赢得了百姓和政府的信任”,“清朝的百姓和认识他的外国人普遍认为,在这紧要关头,他是指导和处理公共事务最合适的人选”;法国的《画刊》在1883年10月13日,也称赞李“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多谋善断,精力充沛,机智非凡”……这些溢美之词,虽然不能完全反映李鸿章在晚清危局中挣扎的全部,但某种意义上说,大体反映了列强对李鸿章的认识,甚至对晚清的认识——虽然列强知道,大清帝国已经在衰败,但在这危局中也看到了大清帝国的种种努力。在1879年1月16日的美国《中央报道》中称:“清朝有一名领袖叫李鸿章,他是这个国家洋务派的首领。他的伟大目标是避免像日本一样受欧洲影响太深,由清朝人自己发展清朝。带着这个想法,李鸿章将两千年以来一直被遵守的习俗放置一旁,投入到许多伟大事业的筹划当中——开办轮船招商局、大量矿业公司,引进竞争上岗机制、股票制度、铁路、电报和邮政系统,鼓励投资,筹划以投资的方式改进邮政交通。”这虽然写的是李鸿章的筹划,但同时也呈现了晚清洋务运动的种种尝试。书写一个人,某种意义上也是在书写这个国家的历史。此时的美国无疑看到清朝在列强重创下的种种变革努力。

历史,总是在变革中爆发生机,在创造中书写希望。李鸿章及其他变革者,也许他们的革新没有多少新意,但在当初的世界,在大清屡屡战败后,李鸿章的变革已经赢得尊重,赢得掌声。李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被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称为“清朝的俾斯麦”。1896年3月到10月,李鸿章更是先后访问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八国,行程9万多公里。李鸿章的出访是在甲午战败后进行的。虽然甲午战败给了清帝国沉重的打击,甚至扫尽颜面,但李鸿章的出访,却受到了超规格的接待和欢迎。在德国,见了德皇威廉二世,俾斯麦更是设家宴款待,交谈甚欢;在英国,受到女王的接见,英国方面安排了一系列的国务活动,特别是深入工厂考察了英国工业;在美国,一样受到美国政要、媒体的热情款待和报道,甚至在会见纽约报业代表时发表了演讲……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在大清帝国封闭的状态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转型努力,这其中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李鸿章作为代表人物,尊重他便是尊重这个国家,尊重这个国家的转型变革。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