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历史上有哪些改写战争结局的“大撤退”?
日期:2019-09-19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海波

2015年,英国举行纪念二战“发电机计划”75周年活动。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

今年9月3日,莫斯科举行重演波罗底诺战役活动。波罗底诺是莫斯科的门户,在这里,俄罗斯人曾击败过拿破仑大军。

新闻背景

近来,战争片《敦刻尔克》的上映引发热议,人们在品评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重新拾起了70多年前的那段战争记忆。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战略大撤退,悄然改写了战争胜败结局,甚至影响了历史。

1.“敦刻尔克奇迹”保留对德军力

1940年5月25日,一个叫作敦刻尔克的法国海滩,数十万刚刚吃了败仗的士兵正在聚集。头顶上有空袭,屁股后头有追兵,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眼前的茫茫大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一座纪念碑,用以纪念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盟军将士。电影《敦刻尔克》描述的便是这段历史。

随着德国法西斯军队于1939年9月1日向波兰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正式引燃。等到德军占领华沙后,英法联军面临的生死撤离正式拉开帷幕。1940年5月10日,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比利时和荷兰等国。10多天后,德军的装甲部队就直插英吉利海峡的法国岸边,对位于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事实上形成了包围之势。5月24日,德军从西、南、东三个方向逐渐向敦刻尔克逼近,英法联军此时也开始依托敦刻尔克这座港口城市设置阻击防线。当时,利用船只渡过英吉利海峡进行战略大撤退,成为英法联军的一个选择。

1940年5月26日晚,英国海军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从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整个敦刻尔克撤退行动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在整个行动中,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其中有226艘英国船只和17艘法国船只被德军击沉。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先后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但英国空军自身也损失了飞机106架。

敦刻尔克撤退战被称作是历史上最艰苦、最英勇的军事行动之一,主要是当时的撤退面临着德军发射的鱼雷、空中的疯狂轰炸和巡洋舰的围追堵截。但敦刻尔克撤退战依旧成建制撤退回了英法联军的军事主力,为日后继续对德作战保留了宝贵的军事力量,因此也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

不过,在看到盟军创造敦刻尔克奇迹时,也得了解一下大撤退背后英国“坑队友”的那些事儿。1938年9月,战争阴云笼罩欧洲,纳粹德国企图吞并属于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捷克向自己的盟友英国求助,英国为了避免惹怒德国竟出卖了“队友”。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和德意签署协定认同德国侵占苏台德,进而加剧了德国的侵略扩张野心。而希特勒也正是抓住了英国人的弱点,野心越来越大,入侵波兰之后又入侵法国,这才有了震惊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而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时,是4万多名法军承担着阻击德军的任务,当大撤退结束后,他们很不幸成为了战场上德军的俘虏。

相比之下,同样是协同作战,中国军人在战场上则是满满的使命感与担当。1942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法西斯向整个东南亚发起进攻,缅甸告急。应英国政府的一再要求,中国远征军3个军共计10万余人入缅作战。然而,英军在战场上经常一接触日军便撤退,把中国远征军直接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下,甚至还经常不通知中国军队就突然后撤。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远征军依旧打出了同古保卫战、仁安羌大捷等漂亮战役,并最终开始了惨烈的撤退战。

2.俄罗斯向拿破仑唱“空城计”

纵观世界战争史,攻守之势时常变换,撤退有时并不意味着失败。除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海滩上书写的壮丽史诗外,世界战争史上还多次上演过精彩的撤退战。

就拿被称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来说,这个民族曾遭遇过拿破仑与希特勒的进攻,但都靠着颇为隐忍的战略大撤退最终反败为胜。

1812年,当拿破仑把目光投向俄罗斯时,他率领的60万法兰西大军几乎征服了欧洲大陆上的所有国家,基本上就是个“无敌战神”。彼时的俄国军队只有区区18万人,而且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缺少率军征战沙场的经验。有人说,拿破仑此次梦断莫斯科源自俄罗斯自然条件恶劣的严冬,但其实在出征之前拿破仑就曾仔细研究过瑞典查理十二世征战俄罗斯失败的战史,他认为,只要通过严密的计划保证在冬季到来之前撤出俄国即可。但他未曾料到,俄罗斯人对他采取了撤退战。

就在拿破仑大军一路奔波劳苦进向莫斯科之时,俄罗斯人却选择了拒绝与法国大军大决战,他们进行了持续的战略大撤退。只要法兰西人前进,俄罗斯人就撤退,再前进俄罗斯人就再撤退,反正他们背后有着大片可供撤退的国土。拿破仑大军在进攻伊始就遭遇强烈的暴风雨袭击,随后而来的炎热夏季也令法军备受摧残,法俄双方对抗两个月之后,拿破仑的主力部队就已经减少到10万人。

数周之后,当拿破仑抵达莫斯科之时,俄罗斯人再次选择撤退,给法国人留下了一座空城。等最后一批俄国军队撤退之后,俄罗斯人甚至还纵火烧掉了任何对随后赶到的法国人有用的物资,大火持续烧了3天3夜,将拿破仑征服俄国的信心也燃烧得一干二净。可以说,在此次战争中,俄国军队避敌人锋芒的卓越撤退行动,为抗击拿破仑大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样的故事此后再次在俄罗斯土地上上演。当德国气象学者对希特勒做出1941年至1942年冬天应该是暖冬的保证后,希特勒决定大举进攻苏联。他认为,进攻苏联只需要进行一次短暂的战略大决战,与俄罗斯大地糟糕的气象条件毫无关联。闪电战开始后,数周时间,苏联整个西部大片国土丢失殆尽,在乌克兰有数十万苏军被德军消灭或俘虏,甚至还出现了苏联部队整军或整集团军投降的情况。为了保存战略实力,在未来的反击中再次凝聚力量,斯大林开始了向西伯利亚的战略撤退。

俄罗斯有句话说:“当西伯利亚的机器开动,就注定了德国战败的结局。”通过利用西伯利亚铁路和公路运输,苏联向“大后方”撤退了用以反击的重工业基础和科研技术人员,大量兵工厂和基础工业在西伯利亚地区重建并恢复生产。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来说,就是西伯利亚生产的重型武器。同时,苏联还趁此次战略撤退逐渐开始反击,部署在西伯利亚的60多万军队陆续调集到西部前线。这些后备军在寒冷中长大,大部分士兵头戴毛帽、脚穿毛靴,身上有带衬垫的夹克和白色迷彩服,最终也成为抵抗住德军疯狂进攻的中流砥柱。

3.中国上演“宜昌大撤退”

其实,历史上著名的撤退战并不都是外国军队上演的。我国古代兵法中就有“走为上计”之说,《老子》中还有“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兵道观,以退为进更多的是为了避敌锋芒以求更好的战机。

早在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地区进行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起初,晋国内乱时公子重耳出逃到楚国,为感激楚成王的热情款待,许下了做晋国国君后打仗时退避三舍的承诺。没想到后来晋楚两国真的刀兵相见,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曾许下的“退避三舍”诺言,借机令晋军撤退以躲避楚军锋芒,楚军冒进最终被晋军歼灭两翼。在这场战争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战并不是仓促逃跑,而是有计划地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最终利用有利时机一举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艰难困苦面前选择撤退进行战略转移,同样是克敌制胜的一招“妙棋”。秋收起义后起义部队攻打中心城市受挫,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决定躲避敌人主力,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开辟了著名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仅保住了革命的果实,更为今后的燎原之火保留了火种。从这个意义上讲,撤退战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也曾有过一次震惊世界的战略大撤退。1938年10月,武汉陷落,宜昌危在旦夕。这时,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撤到宜昌急待入川的军工器材、军用物资和机器设备等大量堆积在宜昌港,还有10万多教师、医生、工程师、商人等中国各界精英汇聚在港口争抢着上船进川。可以说,当时全中国90%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力量,此刻都交付宜昌。然而,宜昌扼守着长江三峡,航道狭窄弯曲,滩多浪急、暗礁林立,1500吨以上的轮船不能直达重庆且夜晚不能航行。同时,枯水期一到,运载大型机器设备的船只根本无法开航,当时能拿得出手的运输船只奇缺。关键时刻,经营船运业务的民生公司的“船王”卢作孚迅速调配了20余艘船只,利用“三段航行法”,在40天内将本来可能需要1年时间运输的人员和物资运送入川,同时还将川军的6个师和5000余吨弹药辎重运送到作战前线,川军将士更是称赞民生公司是“长江上的航空母舰”。对于这次精彩的“宜昌大撤退”,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后来曾反思,如果在1938年攻占武汉作战的同时就攻占宜昌,将发挥超乎寻常的战略价值,足可见“宜昌大撤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