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防风险化危机是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
日期:2019-10-12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  作者:《中国领导科学》编辑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打好“三大攻坚战”,明确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攻坚战的首位。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分析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负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这就告诫我们务必增强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要提升危机领导力,应对重大风险可能引发的危机事件。

一、防风险化危机是提升干部领导力题中应有之义

“风险”,顾名思义是“风”带来的无法预测和无法确定的危险。它源于自然现象,来自客观体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已大大超越“遇到危险”的狭义。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广泛地被赋予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文学领域的含义。风险与人们的决策和行为紧密联系,包含着“机会或危险”两种可能。风险可能带来机会,带来收益,有时风险越大机会越大,回报越高。风险可能带来伤害或损失,且破坏性具有不确定性。如果缺乏风险意识,对破坏性风险的累积缺乏警觉,一旦风险不断积聚、集中释放,酿成系统性颠覆性的风险,就会导致危机全面爆发。

风险按规模大小,可分为“重大风险”和“小微风险”。所谓重大风险是指可能传导和影响整个社会、造成极为严重后果的风险。这是我们要防范化解的关键。风险按不同的领域,可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科技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等等。无论哪种风险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对潜在的重大风险视而不见,都可能演化为全面危机。风险按发生概率,既包括“黑天鹅事件”,又包括“灰犀牛事件”。前者具有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属于出人意料的小概率风险;后者是人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属于习以为常的大概率风险。这两种风险无论概率大小,如果决策失当、处置不力,都有可能爆发危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长远的影响。

风险是动态变化的。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具备全面性和适应性的领导力。一方面,风险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领导环境宽松稳定、不存在风险隐患时,应充分发挥常态领导力;当领导环境受到干扰、需要求新图变时,应发挥改革领导力,用新的制度和新的秩序排除可能发生的风险;当领导环境因发生突发事件而恶化、带来破坏和损失时,则必需突显危机领导力。总之,时空环境的变化要求领导干部具备多种领导才能和艺术。另一方面,风险随着内因和外因的变化而转化。各种风险交织叠加,有可能相互激发,集聚膨胀,引发重大危机事件。但风险内外联动,相生相克,找到风险之源,危机之点,采取适当的消除措施,也可能把危机变成转机,把坏事变成好事,使社会转危为安。这就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危机领导力,必须掌握风险演化的内在规律和转化的特点,只要用系统思维和动态思维统揽全局,有效防范,一定能守住防范危机的底线。

说到危机,总是与突发事件、紧急事件联系在一起。然而,凡可预知的能够预防的事件与问题并不是危机。只有那些无法预料的、具有颠覆力的意外事件才称得上危机。由此,看不到、看不全、看不透的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一般来说,危机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经济社会安全事件和政治风波等类别。通常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扩散性和连锁性、规模性和范围大等特点。只有深刻认识风险隐患形成直至集聚扩散引发危机的规律,理解和把握危机的本质和特点,才能从容应对危机。近年来,防风险,化风险,已经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一些学者提出危机领导力、风险领导力、安全领导力等概念,为我们加深对危机的认知,提高危机领导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重要思路。

所谓危机领导力,主要是指领导者针对潜在的或已经发生的危机,借助于一定的体制和机制,根据现有的条件,因势利导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采取一系列控制和处理手段,有效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的能力。危机领导力不只是危机处置的能力,还包含预防、监测、救援、恢复和学习等多个环节的能力;不只是领导者应对危机的能力,还包括各级组织、企业、民众等参与危机管理的能力。按照危机处理的时序,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也可以按照时序和危机处理方法,分为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危机领导力构成要素,主要包含预防洞察力、预案制订力、预警识别力、危机决策力、协同控制力、资源配置力、危机感召力、信息沟通力、心理承受力、危机恢复力、危机学习力等能力。应该说,具备了上述能力,也就拥有了危机领导力,具备了风险防范化解的能力。

鉴于重大风险的演变可能导致社会危机,因此,增强危机意识,提高防风险化危机的能力,便是我们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主要应对之策。防风险化危机能力作为危机领导力的重要一环、关键一招,是危机领导力的直接体现,无疑是领导干部要着力提升的必备的能力和看家的本领。

二、提升防风险化危机能力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经受无数次的动荡和乱局,深谙危机治理之道,形成了独特的忧患意识、风险文化和危机哲学。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近百年来的各种困境和危机的考验,学会了与风险共舞,积累了风险治理和危机化解的智慧,形成了防风险化危机的有效机制和强大能力。我们有传统的风险文化基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丰富的抗风险化危机实践经验,自然有足够的信心应对面临的风险和危机。然而,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克难攻坚、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社会已经进入风险易发高发期,面临点多、面广、可能集中爆发的各类风险的严峻考验。提高领导干部防风险化危机的能力,对于确保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国际局势来看,世界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全球大变局的新阶段。国际冲突和地缘政治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某些西方大国掌控着全球治理规则制定权,却不愿意承担治理责任,反而阻碍其他国家参与,恶化全球治理的环境。一些发达国家为将中国产业链遏制在低端,利用非法手段直到动用国家机器封杀科技企业与个人,威吓其他国家切断企业之间正常合作,干扰正常的科技交流,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越来越超越底线。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我国发展安全面临极大的风险。

在处理大国关系方面,中美双方虽然存在广泛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但美国是世界上惟一有能力在任何地方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国家,是惟一有能力从整体上破坏中国和平与发展大环境的国家,也是惟一深深卷入台湾问题给我国和平统一增添人为障碍的国家。尤其是近来在经贸战等问题上面临新的考验。中日双方虽然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日益密切,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日趋深化,双边关系发展趋势向好,但政治关系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受到较大干扰。

在外部环境方面,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台独港独的肆意挑衅,南海东海等海洋权益的严重挑战;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海外利益问题、重大项目保护问题和人员机构安全问题等等,必须拿出坚定有力万无一失的应对策略和保障措施。

其次,从国内形势来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进入集中显露时期。挑战和难题、隐患和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制定精准的对策予以防范和化解。

我国经济正处于向更高质量、更高形态、更合理结构“惊险一跃”的演变阶段,总体趋势是好的。但原有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平衡关系被打破,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以及各类风险有可能集中释放,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比如处置一些“僵尸企业”存在启动难、实施难、人员安置难等问题;中小微企业长期存在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做好稳就业、稳市场、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面临更多难题。

我国政治生态由于从严治党、铁拳反腐得到了一定的修复,政治生活逐步走向规范,可见的预期内应不会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但较长一段时期内严峻的问题依然存在,国际政治斗争影响的程度不会减弱,意识形态领域尖锐较量的力度不会削弱,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破坏活动不会绝迹,搞政治阴谋活动、攻击谩骂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不会收敛,以权谋私、以身试法、顶风作案的腐败分子也不会收手。

我国社会大局稳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加。但是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矛盾、冲突和纠纷大量存在,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反复上访以及非法缠访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社会治安隐患众多,涉黑涉恶重大案件屡有发生,黑恶势力“关系网”“保护伞”屡禁不止;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善,特别是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全面解决。

我国文化建设成就显著,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但资源配置不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群众文化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一些文化产品忽视主流价值观传播以及人的教化和道德培养,文化糟粕和“三俗”等充斥市场和网络;一些文化产业项目沦为圈地项目和文化房地产,造成资源浪费,埋下严重隐患;一些文化企业和组织缺乏公共价值和公益情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尚未根本改变。

我国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变蓝、山变绿、水变清,中国正在变美。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爬坡阶段。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先天不足,加之后天失调,生态文明体系还未全面建立;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破坏,经济建设高度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依然突出。如不能尽快彻底治理,不仅是关系国家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改善的重大社会问题。

再次,从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状况来看,风险思维和危机意识淡薄、防范风险能力和化解危机能力缺失,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短板。多年来,我国在应对各种危局中形成了较强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动员组织能力。尤其是政府权威高,具有集中力量防风险化危机的独特优势,可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处置风险,并把风险降到最小程度。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能把防范化解风险的政治责任担当起来。但也必须看到,不少领导干部的风险危机意识不够,前瞻预判能力不足,防范风险办法不多,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测试风险和危机的机制不成熟。风险和危机发生前,一些领导干部要么在不正确的政绩观影响下,盲目拍板决策,埋下风险隐患;要么在不作为的思想主导下,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问题捂盖子。等到风险危机来临时,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脑子一片空白,嘴上一言不发,无所作为;还有的神情慌张,手足无措,随意决策,盲目应对,添堵生乱,胡乱作为;甚至还有的畏惧害怕,溜之大吉、能逃就逃、能躲就躲,“甩手撂挑子”,不求作为。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当前我国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任务艰巨、压力巨大。各种矛盾和难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势必引发重大风险和危机;领导干部们如果缺乏防风险化危机能力,就可能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国家安全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可能被迫中断,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可能受阻。因此,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树立自信心,战略上保持警戒心,切实提高防风险化危机的本领。这不仅具有极端重要性,而且具有十二分紧迫性。

三、把握规律提升领导干部防风险化危机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要学会分析问题,能够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把握规律,从容应对,科学施策正视风险、识别风险”,“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就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讲明了防范化解风险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把握风险防范化解的规律,不断积累防风险化危机的智慧和才干,面对风险迎难而上顶得住,面对危机挺身而出扛得住,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不负众望,真正体现领导力高强的英雄本色。

(一)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

“忧患”一词最早出于《周易》。先秦时期《左传》提出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格言,也是对忧患意识的高度概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和精髓,也是古代一条重要的政治经验。 从古到今,居安思危则昌盛;反之则衰败、以致灭亡。唐朝名相魏征认为失国之主、亡国之君,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进而提出“居安思危,善始克终”。唐太宗接受他的建议,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图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特别提醒“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正是用生存危机凝聚人心和力量,带领亿万人民历经苦难不断前行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对于领导干部个人来说, 危机感同样是保持斗志、激发斗志的原动力。曹操一生建功立业,霸气十足,但他在《短歌行》中却感叹:“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崇高人格。“进亦忧,退亦忧”反映古代仁人志士危机意识之重,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领导干部要把忧患意识视为人生常态, 并升华为忧国忧民之情和防范风险危机的才能。在工作上,要时刻警惕人才危机、财务危机、管理危机、竞争力危机、安全和环境危机……使组织发展壮大,使企业兴旺发达。在人生旅途上,要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警醒和鞭策自己。再多的荣耀都是过往,未来的道路遍布荆棘。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挫败时不要灰心丧气。危机不是人生的羁绊,始终保持忧患和危机意识,一定能走出辉煌的坦途。

(二)危机发生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下好先手棋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任何风险都可能发生,也都会有一些先兆。领导者要“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及时捕捉各种征侯,作出见微知著的研判,谋划好应对的良策,做最坏的打算,向最好的方向努力。

首先,做好风险预防。建立一套应对危机的预案和流程,包括如何配置资源、组织动员、培训人才、实时演练等,力求做到最低的投入,最大程度减少生命损失、物资损失。

其次,做好监测预警。对零散模糊的信息加以分析,对可能引起危机事件的诱因、征兆和隐患做到心中有数,作出敏锐而准确的研判,拿出有效而正确的实施决策。对危机的警示和信号不能反映迟钝,对危机的预测不能武断,不能优柔寡断,力求做到“快而准”“全而强”“智而勇”,体现危机预见能力。

(三)危机处理中临危不惧,化危为机,打好主动仗

面对危机,不管损失和危害大到何种程度都要迅速果断,抓住关键控制危机、处置危机。

第一,要有心理承受力。领导者是应对危机的核心人物,处变不惊的定力是战胜危机的重要保证。诸如“非典”、汶川地震这样严重的危机事件,既不能存畏惧心理、更不能抱侥幸心理。恐慌、犹豫、畏手畏脚是最大的忌讳。

第二,要有决策力。危机发生出乎意料,做出决断时间紧迫。很多时候是非程序的决策、有限理性的决策。要建立快速反应的组织决策机制,尽早确定危机的性质,选择可行的方案,并根据应急动向和相关利益者的意向,因情施策,不断调整对策。

第三,要有协同控制力。发生危机各类资源都朝向一处聚集,没有协调和控制容易失序失控。领导者要有协调组织内外人、财、物、信息关系的能力。在某个领导统一指挥下,还需要一个多中心、多组织、跨领域的网络,不仅要有纵向的控制,也要有横向的协调。

第四,要有感召沟通力。处理突发性的危机事件重要的是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共渡难关,避免“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就要求增强凝聚力,构筑良好的集体心理状态。领导干部的情绪是稳定人心、动员群众的强心剂。面对群众过激的情绪或失控的场面,要克服从众心理,顶得住压力、经得起冲撞、受得住委屈。做好群众工作,要克制忍让,冷静耐心,与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使之形成认识。要避免付出高昂的代价,不要乱开空头支票;要防止谣言蔓延,不能封锁消息,不能歪曲事实,须与媒体沟通发挥正面报道的作用。

第五,要有危机转化力。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从矛盾转化的角度看待危机:“安危相易,福祸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危”与“机”,“福”与“祸”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场危机暴露出问题,只要判断准确,应对得当,革除弊端,可以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升魅力和形象。转型期的风险孕育着成功转型的机会。领导者不要被危机牵着鼻子走。只要学会在危机中汲取教训,就能把危机化为转型升级的机遇。

(四)危机后修复反思,亡羊补牢,筑好防火墙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功夫在先、在平时。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风险,着力点在于恢复与重建,在于查找根源和漏洞,在于尽快完善防控体制,避免风险扩散再酿大祸。恢复与重建是危机管理的重心,总结与反思是危机管理的深化。

要吸取经验,借鉴各种案例在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风险防控责任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完善防控监管体系,提升各种能力并形成长效机制。比如恢复重建,不仅要恢复基础设施,恢复生产功能和促进发展的能力,更重消除受灾群众的焦虑感和紧张感。具体步骤包括建立恢复领导机构、确定危机恢复计划和执行计划等。

要吸取教训,反省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应对和处置上的薄弱环节,引以为鉴,切实改进,补齐短板、填实漏洞。此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比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由于华尔街的贪婪、欺诈、投机,对系统性风险视而不见,对各种警示信号充耳不闻,结果对全球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冲击。这些惨痛教训至今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