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日期:2020-01-23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   作者:倪玉平

核心提示: 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可概括为注重道德品行,并加以不断的培养磨炼,激发人的潜能,将每个人的优点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正是凭借这种本领,曾国藩成为“一代名臣”,晚清最为优秀的领导者之一。

【摘要】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可概括为注重道德品行,并加以不断的培养磨炼,激发人的潜能,将每个人的优点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正是凭借这种本领,曾国藩成为“一代名臣”,晚清最为优秀的领导者之一。

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中,曾国藩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步入仕途。此后,曾国藩先后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等职。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席卷江南,曾国藩获得清廷批准,于湖南一带募集亲友、同乡组建团练,并在衡州造船练兵,建立水师,号称“湘军”。清廷几乎凭借曾国藩一己之力,平定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除了在官场、战场平步青云外,曾国藩还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洋务派。他极力提倡西学,鼓励译书,建造轮船,开风气之先,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其为人处世之道亦颇得后世推崇,被誉为“千古完人”。连毛泽东都说,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他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一个好汉三个帮”,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曾国藩早年在北京任官时,便与其朋友曾亮、邵懿辰、刘传莹等人“为词章考据,尤留心天下人材”。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上奏用人三策,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其提议深受咸丰帝称赞,谓之“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不久,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王庆云、江忠源等人,结果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一代名臣。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开始将他的用人之道付之于实践。在练兵过程中,曾国藩发现塔齐布谈吐过人,其部队亦极为精整,便认定其为难得的人才。当时,塔齐布和副将清德不和,清德还多次怂恿提督鲍起豹对其进行侮辱。曾国藩用人不疑,当机立断弹劾清德,并向朝廷保证“塔齐布忠勇可大用,如将来出战不力,甘与同罪”。清廷因此罢免清德,任用塔齐布为副将。果然,塔齐布作战勇猛,是难得的一员虎将,迅速成为湘军的一大支柱。湘军攻克湘潭后,塔齐布因战功卓著升任为提督,在绶印之日,“士民聚观,叹诧国藩为知人”。

严密的选人用人体系: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之所以能准确地判断人才和使用人才,是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此可谓曾国藩选人用人体系的核心所在。

其一是“广收”。曾国藩在其著作《挺经》中写道:“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既然人才不是“天生”,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磨炼”才能脱颖而出,那么广收“可塑之才”,就是发现人才的第一步。为了能够做到“广收”,曾国藩每到一地,便积极访求可用之人,有时甚至张贴告示,招贤纳才。在求才之时,曾国藩的态度也极为真诚,非常注意尊重他人。他听说在家守孝的彭玉麟很贤能,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共襄大义,彭玉麟被曾国藩的这番情意所感,于是投奔他。

曾国藩特别喜欢别人给自己推荐人才,有时甚至写信要求朋友给自己推荐人才。其中较为有名的例子,就是吴廷栋向他推荐方宗诚,方宗诚后来又向他推荐吴汝纶,都受到曾国藩的重用。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求人之法须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日来以此广告各处求荐才以辅我,……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把罗致人才比成苍鹰猎物,不到手不罢休,可见其诚意。广收人才,为曾国藩进一步用人奠定了基础。

其二是慎用。人才招致之后,如何使用是重中之重。曾国藩认为,用人要“慎”,务必做到人尽其用。“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人才的使用必须根据其性格、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才可以发挥其所长,避免其所短。不然,即便是很有才能的人,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碌碌无为。

曾国藩特别留心考察幕僚的特点,若善于治军、忠勇善战,则纳入行伍,使之成为湘军干将,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彭玉麟、鲍超等人,可以归入此类。若有治国之才,则委以重任,极力培养,使他们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可以归入此类。若善于创造,敢开风气之先者,则努力培养其为洋务干将,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容闳等人,可以归入此类。慎用人才,是曾国藩选人用人之道成功的关键。

其三是“勤教”。曾国藩注重对身边的幕僚进行言传身教,平时严格督促他们读书,多有指点,并定时进行考试。容闳在《西学东鉴记》中记载,当时各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幕僚又有100多人,此外更有候补官员、怀才志士,以及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聚集,各尽其才。

曾国藩的幕府,成了晚清政府名副其实的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众多得力名臣大多是从曾国藩幕府中走出来的。对于“为人坦荡,晓畅兵机”但却锋芒毕露的左宗棠,经曾国藩举荐后,负责招募楚军,并得以前线领兵;对于天资聪颖但却恃才傲物、不甚检点的李鸿章,曾国藩多次加以批评,又在时机成熟之后让他创办淮军,终成大器。

最后是“严绳”。曾国藩对于自己和下属要求都极为严格。曾国藩将其祖父告诉他的八个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作为生活准则。无论在军中还是官场,曾国藩都能做到赏罚公正,恪尽职守,强调“廉矩”“敬勤”,“圣人赏一人而天下劝,刑一人而天下惩”,将“严绳”作为培养人才、督促手下的必要手段。

《清史稿·曾国藩传》这样评价曾国藩:“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清末著名学者欧阳昱更是认为曾国藩“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马勃,无不收纳,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功,和他的善于选人用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德优于才,贪图小利的人不可重用

人才自然是德才兼备最好,但有时往往不可兼得。曾国藩认为:“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也就是说,德优于才,贪图小利的人不可重用。选人用人之时,他要求尽量弃用那些官气重、心思多、投机取巧之人,而选用那些吃苦耐劳、务实肯干之人。为此他提出:“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在他看来,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才高德薄名声不佳者、才德平平迁升太快者、个人不愿出仕者皆不可推荐。

曾国藩在拣选湘军之时,就仿效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做法,招募“以忠义之气为主”、最为淳朴的农民,并加以训练。而曾国藩帐下的将领,亦多为忠义血性之人,如江忠源、李续宾等人作战极为奋勇,“立功于天下,以节死义”,并最终获得成功。曾国藩认为,只要有了“德”这个良好的基础,适当加以培养,必定能成大器。

另一方面,凡是德行有问题的,他一律敬而远之。据《花随人圣庵摭忆》记载:“旧传文正(指曾国藩)在安庆时,有乡人某来投,朴讷谨厚,将以试以事矣,一日共饭,饭有秕,某除之而后食,文正熟视之。饭后,奕既,令支应备数十金为赆。”因为看到此人吃饭时剔除秕谷,贪图享受,就认定此人品性不端,毫不犹豫地将其打发回乡。此人不是别人,而是曾国藩的亲外甥。由此也不难看出他对品性的看重。

如何判定人才的道德品质呢?曾国藩在《冰鉴》一书中指出,应该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这七个方面来进行。他认为,观人应先观其“神骨”,即眼神和面庞,因为“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眼神清澈、坚定之人,往往品行端正;眼神浑浊游移之人,往往为“败器”“隐流”。一个人如果天庭饱满,枕骨充实,太阳骨平正,眉骨明显但不过于突出,颧骨不凹陷,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国家的栋梁。在观察完面貌之后,要考察这个人的脾气秉性是“刚”是“柔”,性格是否沉稳,思维是否缜密。性格过于刚硬,则难免粗鲁;过于阴柔,则易愚钝。粗鲁愚钝之人,皆难堪大用。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有所发展。“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亦即通过人的外在形态来体察其内在精气神,从而由表及里地洞悉其内心和志趣。虽然有点类似于相面术,其实也很有科学依据。

刘铭传受李鸿章的推荐,慕名拜访曾国藩。与刘铭传一起拜访曾国藩的还有其余两位书生。为测验他们三人,曾国藩故意在约定的时间里不露面,让三位客人在客厅里等候,自己却在暗中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结果其余两人都显出非常不耐烦的样子,唯独刘铭传平心静气地欣赏墙上字画。曾国藩出来寒暄后,询问客厅中的字画情况,只有刘铭传答得头头是道。刘铭传因此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和推荐,后来成为我国历史上的首任台湾巡抚。

在曾国藩看来,识人用人的目的,是为了“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慈禧太后仔细核算,发现天下的封疆大吏中,竟然有一半是出自于曾国藩的湘系集团。由于出于公心,为国选才,曾国藩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称赞。

经曾国藩一手提拔的左宗棠,曾经一度因为一些过节绝交。晚年和曾国藩之间有了矛盾,但曾国藩并不计较,也从不因个人恩怨而在公务上掣肘左宗棠。左宗棠西征时,曾国藩尽心为左宗棠筹饷,并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结果为左宗棠在陕甘新疆立下大功。左宗棠在晚年逢人便骂曾国藩,常常喋喋不休。但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国藩却自叹不如左宗棠,认为左宗棠的能力天下无二。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可见他也不得不为曾国藩的知人之明和宽阔胸怀所折服。

总之,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总体上可概括为注重道德品行,并加以不断的培养磨炼,激发人的潜能,将每个人的优点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正是凭借这种本领,曾国藩成为“一代名臣”,晚清最为优秀的领导者之一。

(作者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贾启博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②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③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