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无依之地》让我们看到在美国谋生另一面,美国梦还可靠吗?
日期:2021-08-09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杰西卡·布鲁德开始写作这本讲述美国房车公路流浪者的非虚构作品《无依之地》时正值深秋。这位多次获得新闻奖的女记者花了三年时间,跨越25000公里,实地探访了100多位“房车流浪者”的真实生活,她与他们一起生活、工作,一起体会欢笑与泪水,一个个辛酸挣扎故事的背后,是关于“美国怎么了?”“美国梦还可靠吗?”“是什么造成了他们无家可归”的深层原因:经济萧条、人口老龄化、制造业萎靡、中产破产、中年失业、负债率高企、血汗工厂、社保缺陷……这是一部对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衰退的深刻反思录。

《无依之地》 [美]杰西卡·布鲁德 著 陈雅婷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故事里的主人公们遍布美国各地。北达科他州的德雷顿市,一位67岁的前出租车司机正在甜菜地劳作,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他从日出工作到日落,晚上他睡在自己的车里,自从网约车优步在美国兴起后,他被挤出了出租车市场,无力负担房租,他的车便成了他的家。在肯塔基州康博斯维尔市,一位66岁的前总承包人在亚马逊公司的仓库通宵上班,早上她便会回到自己的小小的拖车式房屋里,在停车场里有许多像她这样的流浪工人。在北卡罗来纳州新伯尔尼市,一位38岁女性住在泪珠形的拖车式房屋里,它小到可以用摩托车拉走。尽管她拥有硕士学位,填了上百份求职申请,但依旧找不到工作;她无力偿还房子的贷款,也租不起房子,只能蜷缩在这间简陋的小车里。

美国“二战后”出生的一代被称为“婴儿潮”,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从他们出生起,美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他们享受着战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繁荣,蓬勃的制造业创造出远远超过需要的物品,消费着全世界生产的最好的商品,他们有车有房、周末度假,即便是“蓝领”工人也可以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他们工作不忙,收入稳定,福利健全。算算时间,这“黄金一代”度过了最好的青年和中年,如今陆续到达退休年龄,本该继续颐养天年,儿孙满堂。但他们却因为“无家可归”被迫上路,成了找不到工作、看不起病、生活困窘的“房车流浪者”。

如作者所写,这个世界上一直都不缺流浪者,但在近几年来,美国出现了一群新的流浪族群。他们曾经过着富裕的生活,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流离失所,他们生活在货车、二手房车、校车、拖车式房屋、老旧的轿车里,为了填饱肚子并挣油费,他们从事重体力活,每天工作很长时间。有事实证明,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后,流浪者便开始急剧增加。一个休闲管理公司希望聘用一些流浪者在露营地打工,他们发现来求职的大多是夫妻,这个薪水低又辛苦的岗位只招50个人,却有5万人竞争,而2008年的时候,他们还得去求一些应聘者来工作。琳达·梅是一位64岁的奶奶,她开着一辆被严重损坏濒临报废的二手切诺基,车后面挂着她的“小家”,她将其称为“挤挤客栈”。“挤挤客栈”是1974年生产的玻璃纤维做的胶囊拖车,形状像个塑料外卖盒,长3米,宽一米多,和琳达的身高一样高。用琳达的话说,“里面还有空间,挤挤就进去了”。她从垃圾场找来一个床垫,撕开,取出弹簧丢掉,把多余的部分裁掉,塞进了“挤挤客栈”,成了一个宽90厘米的迷你床,之后,琳达拿了一个水桶作为厕所,她上路了。琳达的闺蜜西尔维安妮60岁,住在一辆1990年产的面包车里,这辆车以前是接送老人的客运车,后来又做过囚犯工人的工作车,这辆车轮胎破烂、刹车失灵、油管开裂、气缸垫片漏水。西尔维安妮走上流浪之路是在遭遇了系列挫折后,她的车子被偷,手腕骨折,房子卖不掉,没有收入,作者采访她时她说的话显得如此乐观而悲伤:当你第一次在市中心睡在自己车里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大的失败者,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可是人类有一个特征非常伟大,那就是他们会习惯一切事物。西尔维安妮身上只有40美元了,她和琳达约好一起去远方一个招工的露营场打工,主要负责打扫卫生和发放传单。这是一份薪水极低、工作时间长、随时可能被开除的重体力工作,但她们没得选——现在她们最大的愿望,只是每天工作八小时。

作者不禁问:为什么一个一辈子勤勤恳恳的64岁老人最后却成了流浪者,只能依靠这样的工作生存?为什么她只能生活在高海拔的山野里,吃住在一间拖车式房屋,命运却掌握在他人手中,只要老板们想,就可以扣掉她的工钱。对于琳达这样的人来说,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我真是太难过了,看不见出路。”琳达告诉作者,自己要喝完所有的酒,然后打开煤气罐,这样一切就都结束了。琳达是个单身母亲,独自抚养大两个女儿,在她60岁的时候因为付不起水电费遭遇断水断电,她找不到工作,失业补助金已经用完。她在大女儿家住过几年,之后大女儿一家6口人搬进了一个更小的公寓,她只好睡在门口的沙发上。琳达不止一次想,有多少人能经得起变老呢?她40岁的时候突然发现,可选择的工作并没有随着经验的累积而增多,反而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到了60岁,她依旧没有任何存款。她唯一的安全保障是几年后可以领每个月500美元的社会保障金,但这笔钱还不够她租房的,也就是说,她无法负担老年后不工作的生活,这才是流浪打工老人们最大的泥潭。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在美国谋生的另一面。流浪者中的许多人说自己“退休了”,却到八十岁还在工作,他们自嘲称自己为“橡胶轮流浪汉”,而别人叫他们“美国难民”“经济大衰退时代的穷苦流浪工”。这些老人几乎都因为长时间体力劳动患有筋膜炎、腰椎脊椎疾病、头痛。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亚马逊发起过一些应聘流浪者扫描整理货物的项目,一方面这给他们提供了暂时的工作——通常是在圣诞节前,大家购物旺盛的季节,另一方面,这种经常值夜班、需要大量重复动作的工作也成了折磨他们的一部分。琳达每天早晨上班前吃下四片布洛芬止痛药,下班后回来再吃四片。很多流浪者的房车就像一个移动药店,囤积着各式各样的止痛膏。

作者尝试剖析其中的原因,这些年流浪者成为了美国正在壮大的亚文化群体,很多人都在逃离这个经济悖论:房租在涨,收入却不涨;房贷还没还完,自己却失业了。“他们像被老虎钳钳住了,将所有时间花在令人精疲力竭、令人麻木的工作里,薪水却只够勉强负担房租或房贷,也不保证他们今后能退休养老。”对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来说,他们本就难以实现的跻身中产阶级的梦想,已经从困难变成了奢望。对于大量的美国人来说,需要获取一半甚至以上的收入来负担房租或房贷,而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在购买了食品、医疗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之后,完全剩不下存款。

逐渐深入事情的核心,作者发现老去的一代正在从享受“一美元加一次油”的红利一代变成风雨飘摇的群体的一员。书中写道,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有六分之一的独居老年女性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她们焦虑如何不成为孩子们的负担,直到过完一生。“不久,冬天就要到来,季节性工作要开始惯例性地解聘人员,流浪者们将收拾好行装,回到他们真正的家——公路上。”他们可能暂时投奔亲人,或寻找南方温暖一些的地方,或者找到一个不会驱赶他们的停车场,仅仅为了生存下去,度过冬天。

《无依之地》中,67岁的流浪者拉冯在自己的博客上写的一句话或许能部分概括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这是一群聪明、慈悲而且勤奋的美国人,他们的盲目已被拂去,倾尽一生追求美国梦之后,他们明白了它只是一场大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