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为什么?》:人是理性动物,还是理由性动物?
日期:2014-06-09  来源:光明网  作者:

 《为什么?》:人是理性动物,还是理由性动物?

[美] 查尔斯•蒂利 译者:李钧鹏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文/首心

  我们不仅为事物的存在赋予意义和价值,还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渴望理由似乎是人类的一个本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他的那本广为人知的《影响力》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说明我们的“亲理由”本性: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艾伦•蓝格和她的同事采用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说明人类的固定反应方式与动物的相似之处(Langer, Blank, &Chanowica, 1978)。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阐明自己之所以需要帮助的理由,得到帮助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原因很简单,人们就是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理有据。为了演示这个再平常不过的事实,蓝格去图书馆请排队等着用复印机的人帮一个小忙:‘对不起,我有五页纸要复印一下。能不能让我先用一下复印机?因为我有急事’这个合情合理的请求几乎总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94%的人让她插到了前面。如果她不说理由,效果就差多了,‘对不起,我有五页纸要复印一下。能不能让我先用一下复印机?’当她这样问时,只有60%的人应允了她。初看之下,这两个请求的关键差别在于第一个请求提供的额外信息,‘因为我有急事’。”

  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的查尔斯•蒂利也写了一本关于理由的书。这本《为什么?》是他学术生涯中为数不多的篇幅较短且通俗易懂的书籍。全书有两个基本观点:理由的给定适当与否取决于给予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理由的给定建立、确认、协商、或修复双方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不关注理由的对错和好坏,也不关注个人发表或接收理由时有着怎样的情绪和心理动机,而是侧重于理由给定的社会层面:人们如何共享、交流、争辩和修正既有的理由。

  在这本书中,蒂利将人们日常交流使用的理由分为四种:惯例、故事、准则、专业表述。如果用象限法来划分归类的话,那么这四种理由则分属四个不同的象限:惯例是遵循适当性的通俗理由,准则是遵循适当性的专业理由;故事是遵循因果性的通俗理由,专业表述是遵循因果性的专业理由。

  惯例式理由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它不需要蕴含丰富的因果性说服力,也不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背景去理解,只要适合情境就可以。比如某天你有事请假没去上班,转天来到公司,同事们有的就会问:“昨天怎么没看见你呢?”你就可以回答:“嗨,家里有点事儿。”或者“嗯,昨天身体不太舒服。”一般而言,日常生活中这种惯例式的回答是最多的,它的特性是“识趣”,即点到为止,它不要求对某事原因刨根问底,只要能保证社会关系正常互动就可以了。如果这时有个人非得对某个给定的理由穷根究底,就显得很不合时宜。譬如《生活大爆炸》,很多人觉得这部美剧好笑就好笑在编剧使用了很多自然科学和geek、宅男的梗,其实,这部剧中蕴含的社会学梗——置换人际互动的情境,引起错位——更能为它增添喜剧效果。具体说来就是,本来使用惯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场合下,主人公却非要使用专业表述。那里面的谢耳朵,当别人跟他打招呼或寒暄时,他总是将本来很随意的问候当成学术问题来分析,要求对方具体、细化,清楚定义问题,给出时间、地点、因果,并且指出对方哪里哪里不合逻辑,经常弄得大家啼笑皆非。

  另外还有相反的一面,即该给出严肃认真的专业理由时,却不负责任地使用惯例来替代。2011年7月23日,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重特大交通事故。事发后,铁路部门在没有进行全力搜救的情况下,就开始清理现场、掩埋事故车头,因而引起民众质疑。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没有向民众说清事情的原由,针对掩埋车头事件却向记者抛出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由此引发了网友热议,继而成为“我爸是李刚”等众多词语后又一网络流行语。王勇平原话是:“关于掩埋,后来他们(接机的同志)做这样的解释。因为当时在现场抢险的情况,环境非常复杂,下面是一个泥潭,施展开来很不方便……所以把那个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目前他的解释理由是这样,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句话前半句还算是符合新闻发言场合的要求,而后半句则完全不该出自一个专业人士之口。本来,发生如此重大的交通事故,全国上下都在时刻关注其进展,势必要求有关部门给出一个专业详细的理由,而作为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却随随便便给出这么一句不负责任,甚至还带着点儿戏谑和挑衅意味的惯例式回答,挑起众怒也是情理之中。

  无巧不成书,同样版本的案例近期内再次出现。本书译者李钧鹏(蒂利的学生)在译后记里写道:“在我写作此文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从吉隆坡飞往背景的MH370航班神秘失踪已经超过两周,所有人都焦急地等待或寻找原因。飞机解体、自杀、劫机、恐怖袭击……试想一下,如果马来西亚政府给出惯例式理由——‘坐飞机总有风险’——而不是专业表述,人们将会如何反应!“(当然,句中的”马来西亚政府”也可以替换成另一个)

  专业表述和故事之间也可以进行转换。陈嘉映曾在《说理》这本书中提出两对概念:因事说理和离事说理,默会道理和明述道理。共享同样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士在进行交流时,使用默会道理和离事说理即可。比如,科学家们解释自然现象的机制时,需要使用公认的自然科学原理,这些原理就是专业表述的一种,它们提供了因果性解释,并且蕴含大量专业词汇,这些词汇或许只有科学共同体内的专业人士才能听得懂。如果想把这些自然科学知识传达给公众,则需要专业人士撰写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多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手法,将一个科学发现或原理娓娓道来。故事也包含了因果性解释,但相对比较通俗易懂,能够打动人。设想,如果两个具有共同知识背景的科学家,在一起仍用故事的方式谈论问题,无形中会浪费不少时间,增加很多沟通成本,因此势必要使用简洁抽象但内蕴丰富的专业术语来沟通。

  初涉职场的毕业生相对于职场老鸟来说,工作经验、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都要差一些。那么在应聘时,面对HR“你为什么申请这个职位”或”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优势可以胜任这个职位“等问题时,不同的人就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自己的理由。老鸟们一般倾向于专业地谈论业内的情况,自己的履历、功绩,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和自己的设想计划等,试图用自己的”专业性“和理性策略赢取对方信赖;而毕业生的回答,则更多的以故事形态出现,比如自己在学校时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期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以及自己是如何应对的等等,他们往往用津津有味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包装自己,突出自己情商优越的一面,试图从感性角度取胜。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是由古希腊大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几千年来为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奠定基础,成为主流。传统经济学中也以”理性人“为假设。人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动物,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是否片面,如今仍不敢断然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是热衷于寻找理由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