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企业创新的推动者 争做企业决策的参与者 争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 争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
站内搜索
标题
来源
为何选猪心?专家解读世界首例猪心人体移植手术
日期:2022-01-17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当地时间1月10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公开发布消息表示,中心通过手术,成功将一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到患者体内,在接受移植手术3天后,心脏工作表现正常,患者状况良好。

接受这次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手术的,是一位57岁的美国马里兰州居民,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且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接受人体心脏移植或者安装起搏器。因此他自愿接受不同种生物的器官进行移植的实验性疗法,并获得了美国FDA“同情使用”的手术许可。

手术于当地时间1月7日进行,并顺利完成。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的医生经过三天的观察表示,移植后的心脏产生了脉搏和压力,且患者状态良好。其认为,这次移植手术表明,转基因动物的心脏可以在人体内发挥作用,而不会立即被排斥。

根据公开信息,医生这次为患者移植的猪心脏,来自经过基因编辑的猪供体。这个供体被编辑敲除了3段可能引发免疫排斥的基因和1段可能导致心脏继续生长的猪基因,并被插入了6段人类基因,以尽可能避免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截至目前,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没有继续更新患者的最新状态。

为什么是猪而不是灵长类?

早在1984年,就曾有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接受了一颗来自狒狒的心脏移植。但依靠移植心脏存活了21天后,他还是不幸离世。

“理论上讲,灵长类器官是比较适合人类移植的,但亲缘关系太近,也会导致病毒更易传染等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孙宏涛说,经过探索,科学家将目光聚焦在猪的身上。猪的心脏结构与人类心脏十分近似,同时出于科研成本考虑,狒狒、猩猩等灵长类繁育不易,而猪的饲养较为普遍,因此猪心一直被作为心脏外科手术的训练材料。

繁育相对便捷、与人的器官结构相近、病毒感染危险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近年来,猪已经成为了人类器官移植供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其实在20多年前,孙宏涛还在攻读研究生时,就有很多课题组以异种器官移植作为研究方向,但在不同种生物之间进行器官移植,往往在术后一两天内就会发生严重的排异反应,“可以说异种器官移植的前期探索,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

异体移植排异反应是关键

2017年,哈佛大学杨璐菡团队成功克隆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性灭活猪。基因编辑技术的诞生,为科学家们推进异体器官移植提供了新思路。如果能够找到猪基因中会引发排异反应、凝血失控、内源性病毒感染等基因,并全部予以敲除,将会有效推动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

“器官移植技术其实已经非常成熟,瓶颈主要在于供体不足。”孙宏涛说,之所以科学家如此热切地持续对异种器官移植开展研究,就是因为供体的缺口太大,每天都有病人因为等不到供体而去世。虽然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已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但相比于庞大的患者人数,还是显得力有不逮。

孙宏涛表示,如果经过基因编辑的异体器官移植技术真的能实现,将会为广大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福音。通常来说,异种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会来得快速而剧烈,目前患者术后72小时仍没有发生严重排异反应,已经体现了技术进步。但由于患者还处于手术后的关键期,其本人也在服用防止排异反应的免疫抑制剂,最终的疗效如何,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图片为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官网)